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推荐]《诗词医案》选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24757)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8 22:13:33

--  [推荐]《诗词医案》选

熊东遨先生《诗词医案》选


虞美人·访插队时房东

原 作

下乡像被开除掉,都道前程杳。牛棚日子太难熬,蚊子如雷长夜睡难着。  三十年后重逢了,俱道朱颜老。默然面对两心同,多少离情都在不言中。

改 作

下乡像被开除掉,尚说前程妙。牛棚难比凤凰窝,蚊阵如雷长夜怎消磨?  卅年重踏山村月,不觉头俱雪。把杯相顾两无言,只有纯情依旧似从前。

原作写当年的老知青对旧房东的重访,笔端尚有感情,只是基本功太差,离及格尚有一段距离。首先是词律尚未完全掌握,《虞美人》调,上下阕须平仄转换两次用四个不同部的韵,而此作只是到了下阕才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换,也就是说,前六句都是同声部平仄通押。这还未把将入声字当平声用的错误计算在内。其次是现成词语太多,如“朱颜老”、“两心同”、“都在不言中”等等。第三是重字密度太大,如“日子”、“蚊子”、“太难熬”、“睡难着”等,都集中出现在歇拍二句中,十分扎眼。上片“都道”,下片又“俱道”,也嫌啰嗦。此外还有缺少形象思维,述事直白等问题,随手可拾,不一而足。此词的改造,须从格律与艺术两方面同时入手,方能凑效。首句以“打油腔”开篇,略带点启元白味(当代著名学者启功,字元白,长于词,以风趣、幽默的大白话入词为时人所倾倒),可以保留。次句太直白,要反过来说才能略增含蓄,故改为“尚说前程妙”。一边是“开除”,一边还要说“妙”,反差中蕴含的辛酸,比直接说“前程杳”浓烈得多。从“牛棚”句开始,依律须转换另部平声韵,加上原句欠锤炼,因此只留用两个排头兵,以“牛棚难比凤凰窝”取代原型。歇拍句“蚊子如雷”夸张过度,改为“蚊阵如雷”便准确、形象多了。末三字依前韵易作“怎消磨”,原意未失。换头二句表述无趣,声律又未尽谐,所以只稍存其意,用两句景语代之。“山村月”与头上“雪”一现,原先枯燥的场面立刻变得情韵悠扬起来,这就是以景语言情的妙处。结穴两句太现成,人人能道,说它作甚?不如稍稍变换一下角度,添一副杯盘作道具,强调“纯情依旧似从前”来得有味。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8 22:33:32

--  
◆  有 怀(之一)

原 作
沧桑人事古来匆,铭刻心怀是友情。如水月光浮旧梦,亦真亦幻到天明。

改 作
空床辗转对孤灯,搅动心潮是友情。如水月光浮旧梦,疑真疑幻到天明。

    怀人诗感人之处,不在涕泗交流,而在心声倾诉。此作情发于心,潜流涌动,自具感人力量。首句语意不明,且出韵,宜改。今用"空床辗转对孤灯"代之,并非单为纠正用韵,更主要的是沟通与下句的内在意脉,构成因果倒装。次句改动三个字,是为了加重感情份量,使上句的辗转难眠有更充足的理由。第三句好,着一"浮"字,使虚幻之梦变得形象可感,宜大加圈点。结句也不错,只"亦"字稍逊,改为"疑",便无疵可求了。

◆  有 怀(之二)

原 作
知青岁月忆当年,陋室薄衾红烛前。世事蹉跎余太息,愁思寒夜难成眠。

改 作
知青往事忆当年,陋室掏心蜡烛前。双鬓已随霜雪改,思君犹自不成眠。

此首情韵略同前作,惟所思对象身份渐趋明朗,不似前作要人猜测也。首句"岁月"与"年"犯复,宜以"往事"易之。次句"薄衾"之类物事似不必提,作"掏心"则可重现当年真挚情义;"红烛"亦须改作"蜡烛",免教人疑为洞房也。第三句转递不力,全换。结语斫去一半,重新装饰,以达到承接上气,圆合全篇的效果。此法陆放翁多用之,"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是也。

田牧:“蜡”改“残”,含“知己在前话语多”。已……,犹……。此句用得好。

◆  访 贫

原 作
岁来走访到小村,个中百姓未脱贫。老叟泪眼倾心语,陋室听来字句辛。

改 作
春风疑不到边村,二十年来未脱贫。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

    原作写当政者对贫困地区民众的关切与同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出发点无可苛求。然而诗词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并不能以出发点的正确与否来衡量优劣。此诗有两个明显的不到位:一是文字表达不到位,二是情感宣泄不到位。修改时第一个问题好办,从字面上理顺便行;第二个问题却颇为棘手,因为是代人作言,情感宣泄到什么程度殊难掌握。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冲破一切障碍,尽情向篇中一吐。首句套用欧阳永叔,与次句构成倒装,意思是说: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这个边远小村却仍然未能脱离贫困,真有些怀疑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不是无法吹到这里来。这当然不是对党的政策的怀疑,只是对发展不平衡的一种惆怅而已。所套欧阳氏之句,在这里已经产生了全新的意义。此诗改造后蕴含的深意,主要集中在"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这个转合句中。它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极大,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言内或言外之意:其一,落后地区的人民(诗中是以"老叟"为代表),在饱受贫穷的磨折之后,早已承认并接受了现实,生活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奢求,对于一切艰难困苦,都能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因此,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够保持他们独具个性的"嘿嘿"。其次,"官"们来这里视察,显然不是第一回(原作者可能是第一回),他们或者作过许多指示,或者有过许多承诺,或者主持制订过许多文件,但没有一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这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老叟"们最初也许相信过,激动过,然而一次次竹篮打水,使他们彻底清醒过来,甚至清醒得有些过分,以后有"官"来访贫,不论真的假的,一概以"嘿嘿"待之。在他们的心目中,当官的都是些吃了饭没事干的"闲人",自己的泪已为生活流尽,没有多余的去博取这些无关痛痒者廉价的同情。把来访的"官"们视作"闲人",对我们的领导同志似乎是犯了大不敬,然而就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贫民而言,没把你看作"坏人",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宽容、最好的评价了。将一首温柔敦厚的诗改得如此带骨头带刺,可能已大大超出了原作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原作者是一位在职的县委领导干部,能够深入边村访贫问苦,已经很能体现"三个代表"精神了,要他将自己也划入"闲人"之列,未免有失公允。好在原诗已载入文档,倘他不能接受改作,我就只好贪天之功为己有,收养这个"克隆"出来的新生儿了。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8 22:38:46

--  
学 诗

原 作
少年梦境老来寻,幻想而今已变真。学习诗词继传统,山花烂漫又逢春。

改 作
少年梦想老来圆,也欲临风试几篇。出手管他鸦与凤,但求快意不求全。

    这首诗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精炼不足,如一、二句的意思,完全可以合成一句;二是趣味不足,象"学习诗词继传统"这样的句子,与标语口号毫无区别,"山花烂漫"之类的词语,又是人们说得不能再说了的熟套。四句诗有一半用了熟套或口号,哪里还有诗味可言?改造的办法是对症下药,先"合并同类项",把第二句的意思挤进头一句里面来,换一个韵脚字,综合为"少年梦想老来圆"。然后利用腾出的空间,植入些幽默、风趣的种子,让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也欲临风试几篇",就是这类种子,它不是一本正经地表什么决心,而是用诙谐的口气显示自信。后两句可从"试"字生发,以"出手管他鸦与凤,但求快意不求全"收束。这也是老同志学习传统诗词应抱的态度,不刻意追求什么,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行了。这当然不是说老同志学诗就无须努力,而是指要有正确心态。本书前面曾介绍过一例论"学诗"的七绝,那是一位中年朋友写的,情趣与这首出自老同志之手的作品有所不同,两诗可以参读。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9 18:13:10

--  

满江红  老知青---------作者开心老汉

乳燕当年,容娇小、风轻衣薄。
喝一碗、壮怀御酒,移情疆郭。
雁阵飞寒元古梦,家书写痛窗前岳。
春风破,不敢唱乡谣,声斑驳。

雄魂醒,鬓如鹤。松梅老,心相灼。
找遗失信物,敞怀一乐。
火煅魂时听鬼兽,雨飘坟后明清浊。
叹老玉,成色未朦胧,勤雕琢。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9 18:14:42

--  

七绝·种花姑娘

作者:白如霜

十载耕田恨有加,一双秀腿出泥巴。

可怜世上需春色,又向城郊学种花。

赏析:亦蕙

    此诗只需将首句之味品出,余下三句不言自明,是故此次赏析只对首句作解读。


    初读首句,觉“恨有加”三字费解,“恨”字似来得无由。细思恍然大悟。题为“种花姑娘”,此姑娘非一般的姑娘,而是已“耕田十载”的姑娘!然则其初耕田时何其幼小!少而失学,耕田养家,十载过去,“一双秀腿出泥巴”,长成婷婷玉立的姑娘,焉能不恨?其身世之可怜不言而喻。短短七个字,内涵如此丰富,细品真如剥茧抽丝,意味深长。“恨”字乃此诗诗眼:首二句以白描手法点出种花姑娘的身世和风姿,道尽其恨;继而由三四句知其旧恨未消,又添新恨!盖辍学也、耕田也、种花也,皆非其愿,实为衣食计不得不为耳。这个人物有时代特色,是许多农村失学女的浓缩,具有现实意义。是诗留给人思索的东西很多。

    综观全诗,有如下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善于留白。作者只以“十载耕田”暗点其身世,对其具体遭遇(因何缀学?父母如何?来自何方?)不作细说,让读者们去想像。对其“恨”不作评价,只徐徐道来,让读者去体会。

二、炼字炼句好。此诗不但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而且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方家手笔。全诗语言张力很大,内涵深刻,余意深长。

三、语浅意深。先贤曾云:为诗,其用意要精深,其用语要平淡。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细观此诗,诚然。

四、章法井然。首二句切姑娘,三四句切种花,紧扣诗题而着墨。

诗无达诂,以上只是读此诗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请作者与诗友们海涵。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9 18:16:08

--  

作者 梦回秦关

回乡片断
一、
步履沉沉返故园,新楼看罢觅残垣。
残垣依旧风中立,人到跟前顿失言。
二、
石板青青小巷深,晨辉一线似光阴。
几多旧迹犹能辨,那串欢歌无处寻。
三、
一夜寒风不胜烦,频敲旧梦驾心辕。
泛黄日记今犹在,几次开箱不敢翻。
四、
故人相聚意如何,尽在当年那首歌。
唱到秋来霜染鬓,三杯老酒眼婆娑。
五、
尚未端杯话已多,打听阿秀忆阿娥。
众人笑指黄衣女:姓甚名谁记得么。


赏析:渔艇丽人

  见题目便知是写回乡的感受,因为是组诗,互相是衔接的。先从故园的外貌写起,以新楼、残垣、石板、小巷写其感觉,然后与亲朋相聚进一步引深感受。
  这组诗的特色,就是采用因情写景,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来写景,这是心本感应的情感表达方式。\'\'步履沉沉返故园,\'\'   \'\'沉沉\'\'两字正是\'\'新楼看罢觅残垣,残垣依旧风中立,人到跟前顿失言。\'\'而产生的。使失言与沉沉相呼应。所写之物皆著我之色彩,十分强调自我色彩的宣染。
  
石板青青小巷深,晨辉一线似光阴。
几多旧迹犹能辨,那串欢歌无处寻。
在心本感应中,这情与景的关系,这首更是以情占了第一位,第二句\'\'晨光一线似光阴,\'\'虽是景语也是情语。把握了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之妙理,结句\'\'那串欢歌无处寻\'\'更见性情,余韵缭绕,以描写情感为主。
一夜寒风不胜烦,频敲旧梦驾心辕。
泛黄日记今犹在,几次开箱不敢翻
   当景的含义是指客观外在景物时,则物以情观,移情于景,使外在景物染上主体情感的色彩,情喜物喜,情悲物悲,景的情趣皆随我的情趣所定,此首之寒风与不胜烦;泛黄日记与不敢翻,已达到景物色调与情感相一致,用冷色调托其内心活动,正是情生景也。

故人相聚意如何,尽在当年那首歌。
唱到秋来霜染鬓,三杯老酒眼婆娑。
五、
尚未端杯话已多,打听阿秀忆阿娥。
众人笑指黄衣女:姓甚名谁记得么。

  四、五首是以情穿景,用感情贯穿许多景物片段,\'\'相聚、那首歌、三杯老酒、黄衣女......\'\'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情中之景的艺术形象,以情穿起来或以情贯起来。还有以人构景,阿秀、阿娥、黄衣女景中见人,把情感体现在人物活动之中,自然生动,并托出好久不回乡,只记得名也不认人了。
  一组诗上下衔接紧密,语言纯朴,情感真挚,充分运用心物感应手法,使诗意境升华,达到感人艺术效果。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19 18:22:13

--  
  过农家

【作者】一条小鱼

半斜泥屋几时修?棚顶蜿蜒雨迹留。

报纸糊墙字犹辨:农民大幅又增收。

【赏析】逍遥居士

这首小诗应算是叙事诗。之所以博得众人喝彩,并非语言奇险,也非情节曲折,更非哲理深奥,作者取自常见之题材,运用白描手法,选择独特之视角,道出眼前之景物。令人信服,又耳目一新。整首诗就是一幅时下落后农村的真实画面,生动而朴实。给抱有正义感的人们带来震撼,留下深刻之印象,也留下不尽之思索。

半斜泥屋几时修?棚顶蜿蜒雨迹留。首二句紧扣题目而来,也为全诗作了很好的铺垫。众所周知,房屋的屋顶形状应该是两面展开,而此处却是半斜的,而且是泥巴墙的。这种情况在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十分常见,为的是少占地方,少用材料,一句话因为穷。面对此景,作者脱口而出感慨“何时修?”可见已非一次之经历,二句进一步说,蜿蜒般雨迹斑斑点点散布在棚顶之上,随处可见,也绝非一日之功。如果前一句还算是远看的话,二句就是近视了。一远一近的画面描述勾勒出破败不堪风雨的茅屋景象。当然作者绝不能停步于此,而要进一步细看。

报纸糊墙字犹辨,农民大幅又增收。这两句为一体,应该算是画面的特写。前者是引子,后者才是主旨,也是全诗之诗眼。在泥巴墙上到处充斥着标语口号,而且是层层叠叠,有旧的也有新的,惟独作者的眼光却停留在“农民大幅增收”这个主题上,意味深长。是真的大幅度增收了吗?不是!果真如此,前面的铺垫就失去了意义。可见也就是个画饼而已,更是某些地方官员的口头禅而已。正如纸糊的墙无法经得起风雨侵蚀一样,冠冕堂皇的标语就能够经得起现实的考验?

总之,这首诗视角独特,语言简朴,以点代面,观察入微,层次分明,道出了常见而别人未道之景象,留下不尽之意于言外。当属成功之作。是为评,不妥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