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扰民的"调研"当休矣!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23645)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8 11:47:23

--  扰民的"调研"当休矣!

扰民的"调研"当休矣!
    


        现在,各种各样的调研活动多了起来。何为“调研”?调查研究之谓也。要调查问题,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到基层蹲下来,要到群众中沉下去,要和民众打成一片,才有可能提出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办法来。特别是现在,形势发展很快,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工作第一线去,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实情,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作。然而,反观今日某些干部的调研,今天往东,明天向西;今天下农村,明天进工厂,听听情况介绍,讲一通谁都知道、谁都明白、谁都会说的空话、大话、套话;有的“调研”还要“调查”哪里的接待热情,“研究”哪里的饭菜好吃。有的干脆把调研当休闲,当旅游,当换换脑子,调调胃口,吸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身体。一年到头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扔在“调研”上,可是,成果呢?天晓得!可以说,可能全是无用功。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调研”的出发点往往就不正确。有的并不是真正为了解决问题,也不是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而是不甘寂寞,利用“调研”的名义图个报上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给老百姓一个忙忙碌碌干事情的样子。其实,这种走过场、图形式的“调研”,倒是真正损坏了调研的名声。  
  问题的危害性还在于,这样的所谓“调研”成了实实在在的扰民。去之前,人家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准备,去的时候又前呼后拥,人家又要疲于接待。说句实在话,被“调研”的单位真正的心里话是,你不去“调研”就是对人家的真正关心和爱护。  
       如果是真心实意搞调研的话,就要学学毛泽东当年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精神,和群众打成一片,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拿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出来;就要学学当今的中央领导,大年夜就下到矿井里,就坐到农民的炕头上去,听听最下层老百姓的心声,看看最下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否则,有些干部的所谓“调研”除了扰民以外,毫无益处。如此调研,不搞也罢。
 
 不良调研之风也是一种腐败,它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君不闻,相当一批干部就是倒在“迎送往来”的“香车美酒”之中的?刹住如此扰民的调研,必须从源头上净化上级领导的“爱好”,端正一些领导干部调研的指导思想,使调研远离“作秀”,真正成为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实情、引导决策的“窗口”。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8 11:51:42

--  

    下乡“调研”

    局长喜欢带领我们到一些有“油水”的基层单位去调研,领导从上面下来调研,基层单位肯定会盛情招待的,除了好吃好玩儿的之外,还常会“进贡”点当地的土特产。因此每当局长说出去调研,我们就特别开心。

    这天一上班,局长又说了:“今天去X镇调研。”我偷偷问主任:“听说X镇很落后呀,路途又远,局长今天为什么去那里调研呢?”主任笑道:“听说X镇的饭店新近推出了一种叫‘水库鲜鱼汤’的菜,是用从镇里的小水库捉的鱼现做的,滋味特别鲜美。你说局长知道了这‘水库鲜鱼汤’,能不去那里调研吗?”我会意道:“原来如此,嘿嘿,今天我们又有好东西吃了。”

    我们一行坐着小车来到X镇,在镇办公室听了镇领导的汇报,接着局长、副局长讲了话……不久便到了下班时间,调研结束了。午餐时,镇里的领导在镇上的一家饭店款待我们,当然少不了镇上的名菜——水库鲜鱼汤。哇!这水库鲜鱼汤的味道果然鲜美可口,直吃得我们人人大叫过瘾,个个都喝得肚子圆滚滚的,局长也赞不绝口:“真是不喝不知道,一喝真好喝,以后我们可要多来这里调研啊……”

    酒足饭饱,大家还在回味着水库鲜鱼汤的美味。局长一边剔着牙一边打着饱嗝说:“下午我们去Y乡调研吧,听说那里的瓦煲焖本地狗肉也是一绝呢……”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4/16 20:53:07

--  

扰民的“调研”当休矣。不解决问题的“调研”也当休矣!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4/29 16:32:43

--  

为领导干部“无为问责制”叫好

        为了改变机关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平平庸庸做工作,贪图安逸当干部”的状况, 临武县出台了《临武县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无为问责办法》及实施细则。对问哪些人责,问哪些方面的责,如何来问责等问题作出明文规定。在具体问责操作中,县乡机关单位设立了无为问责办事机构,强化了对无为问责的举报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无为问责受理登记分类,限时办结、检查督办、责任追究和季度督察等一整套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见4月29日《郴州日报》)

    我以为这个制度和具体规定很好。这个制度和具体规定,不但要求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为人民办好事,而且要把事情办好。不办事(不作为)要追究责任,好事办不好也要追究责任,这就把办事的出发点和效果一致了起来,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动机和效果”相一致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从而有了评价干部政绩的客观标准。
       时下,领导干部“不犯大错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对那些不思上进但又不愿下去的和既不称职又不够免职条件的干部,组织部门一直感到很棘手。出台“无为问责制”,第一,能够有效及时地平息社会不满情绪,缓和干群矛盾;其次,有利于干部制度改革,真正拓宽“下”的渠道;再次,有利于形成新时期的官场文化,优化官德;最重要的是将更有利于增强政府官员的责任心,让政府中那些庸庸无为的官员摒弃“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本位意识,把自己不仅要看成是国家干部,更要意识到自己是人民公仆,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本色。
  
    从哲学角度看,有为就是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为”就是懒汉哲学。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伤害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对于科学家来说,别说没有作为不能成其为科学家,就是选择最易处入手,也为人所不齿。爱因斯坦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进的地方钻许多孔。”

    有为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处世哲学,在我国古代,也是评价和臧否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封建社会,把占有职位而不尽职守,即白吃饭而不做事情者,称为“尸位素餐”。这样的官吏,不仅人民反对,也遭到同僚的唾弃。从唐朝“模棱两可”的苏味道,到宋朝的“三旨相公”王珪,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王珪从执政到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树,上殿呈文曰“取圣旨”,得皇帝御批曰“领圣旨”,退谕秉事者曰“得圣旨”。所以后来就用“三旨相公”来形容碌碌无为者。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党的组织得到加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上来。“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第一课是学习,第二课是实践。”这既是一般人应有的生活态度,更应是共产党员的处世之道。把“无为问责”制度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正是抓到了根本。由此我想到,临武县的“无为问责”制度,值得各级党委效仿,或创造出自己的类似制度,使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永葆。

    我在为“无为问责”叫好的同时,也有两点担心。其一,如何对待高层领导干部,他们“有错”特别是“无为”时,能否“一视同仁”。其二,党组织能否认真履行职责,因为这关系到这个制度的成败和能否坚持下去。由于没有看到《无为问责办法》全文,对实施结果又没有亲身体会,这两个担心也许不存在,但愿是我多虑。

    愿“无为问责”制度一路走好。我更愿意进一步看到临武县的经验所产生的辐射效果。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5/6 18:18:40

--  

我县农村妇女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
永兴县妇女联合会 邓云华

        农村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的主角,她们所掌握的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但因种种原因,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健康观念淡漠,不良行为普遍,她们的健康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永兴县农村妇女的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妇科病严重影响农村妇女健康。很多农村育龄妇女对生殖道感染疾病的认识不够,没有将妇科病当作一种应该及时检查及治疗的疾病预防,措施不力与治疗不及时的现象经常发生,妇科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缺乏保健知识的妇科病患者常无意中将有传染性的妇科病传给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危及他人的健康。2006年5月我们对某村140名育龄妇女开展妇科常规检查和宫颈涂片细胞检查,共查出74例不同程度妇科病,其中有4例妇科病严重患者,参查人员患病率高达52.9%。
         2、农村妇女卫生健康知识缺乏。据2003年对全县农村妇女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共抽样600名农村妇女)显示:16岁以上人群中,对疾病预防、优生优育等三项基本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7%。农村妇女卫生健康知识缺乏的主要表现为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落后的生活习俗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妇女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的健康也很重要,很多人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围产期”、“更年期”,从没意识到妇女一生中各个重要阶段都需要保健。另外,对任何医药保健的广告宣传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而导致盲从,这种盲目所带来的结果将掏空农村妇女本就干瘪的腰包。
        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等部分指标数值下降。据2005年我县有关部门监测统计与评估报告显示:我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1.51%,比2000年下降4.79个百分点;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94.75%,比2000年下降0.9个百分点;非住院分娩中消毒接生率为95.43%,比2000年下降3.18个百分点;妇科病普查率为45.26%,比2000年下降1.44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与2000年比,每10万人才下降0.1人,离下降1/4目标还差很远。
         4、 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有53%以上的村没有合格的(卫生条件不达标、没有妇女病诊疗仪器)医务室,多数医务室不具备妇科诊疗设施,而且医务人员中,男性占到95%以上。调查时了解到,50%以上的育龄妇女身体上有了不适,羞于启齿,就不去村医务室里去治疗和咨询。就是去了医务室,由于村级医务人员的素质偏低,缺乏妇科知识,往往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诊疗。特别是在边远农村,由于缺医少药,妇女有了妇女病,有的用土办法,有的就是硬抗着,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如宫颈炎和乳腺增生等疾病,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就增加了癌变的几率。
        农村妇女的健康状态与其所受的健康教育有关,我县农村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政府对农村健康教育投入不足。我县农村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没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农村健康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围绕农村健康教育这一主题开展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也甚少。  
       二是农村健康教育力量薄弱,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县只有卫生系统的健康教育机构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乡、镇不设健康教育机构。而且健康教育手段落后,健康教育活动多以突击性为主,工作没有规范。
        二、建议
        1、加大农村妇女健康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农村健康教育的投入。农村健康教育是科技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普工作计划,在地方财政和科普经费中设立专项教育经费,专门支持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政府应拨出一定专项经费为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可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即县政府拨给一点,可按成年妇女人口计算,每年每人拨给人民币1元;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部门优惠一点;地方政府出一点;接受普查普治者自己负担一点。
         2、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妇女健康教育。
         一是要建立妇女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由县卫生局统筹领导,县妇幼保健院抽专人负责妇女健康教育,乡级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乡(镇)医院的防保人员或专职妇幼保健工作者担任,村级妇女健康教育人员由村卫生室工作人员担任,在妇幼保健组织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妇女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逐级培训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
        二是抓住三下乡、计划生育指导、疾病普查普治、产前检查、医院门诊、病房等一切有利时机,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疾病普查普治一般都被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利用这一机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面对面的具体卫生知识教育和行为指导,对妇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等。结合产前检查,可进行孕期卫生保健、用药知识、胎教、母乳喂养等指导。教育形式有讲座、办学习班、个别指导等。利用妇科、儿科等门诊或病房对就医或带孩子就医的妇女进行健康咨询。
          三是结合“母乳喂养日”、“计划免疫日”等卫生日,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妇女的某一类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除人际传播外,还辅以大众传播,主要包括:①用有线广播,以简炼的语言针对每个题目播出多篇稿件或针对一篇稿件反复多次播放,力求通俗易懂,科学性强,易操作,而且必要时以当地方言播出。②在卫生所走廊或大门口,村委会门口或主要街道两旁张贴墙报或制作黑板报,做到问题突出、标题醒目、书写和图画清楚,内容不宜过多并及时更换。③把以图形为主的宣传画作为提醒内容,按信息内容的不同,分别在家中或不同环境中张贴等。
         3、建立综合性的农村健康教育体系。
        建立综合性的农村健康教育体系仅靠卫生部门远远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干预,多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采取综合治理。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推广农业科技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工作规划,在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中,增加传播卫生知识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各级广电部门要推动健康教育音像传播材料的播放工作,各级电视台、电台要适当播放一些健康教育公益广告和音像材料,积极制作播出有关节目和专栏,使农村妇女通过广播电视获得更多卫生知识。各级扶贫机构在扶贫工作中要结合贫困地区存在的疾病与卫生问题,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努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效保护劳动力,为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5/6 19:03:19

--  

农民健康状况调查

  

最近,我们对三个观察点村的38个农户、175个农村人口的健康情况作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民健康状况较差,抵御各类疾病的能力逐年下降,与之有关的医疗保障措施没有完全建立,这已经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乃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疾病防治,预防“非典”等传染性疾病在农村扩散漫延的情况下,加强农村疾病防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农民的基本健康状况

    通过对38个农户、175个主要农村家庭人口1987年健康状况与2002年的健康状况进行比较,总体看,农民的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         175个农村人口健康状况表              

年份

项目

1987年

2002年

数量表现

占调查人口比例

数量表现

占调查人口比例

身体非常好

48人

27.4%

32人

18.2%

较好

56人

32%

47人

26.9%

一般

60人

34.2%

73人

41.7%

较差

6人

  3.4%

14人

8%

非常差

5人

2.9%

9人

5.1%

从调查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在整个175个农村家庭主要人口中,1987年身体较好以上的占59.4%,较差和非常差的占6.3%;2002年身体状况较好以上的占45.1%,较差和非常差的占13.1%。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占家庭人口35%的主要劳动力1987年身体较好以上的占65%,较差的占7%;而2002年较好以上的只占52%,较差的占到14.6%。

在调查的38个农户中,自1987年的15年间,特别是1998年至现在的5年间,有29户家庭成员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占调查户数的76.3%;患有不同类型疾病人数71人,占调查农民总数的39%。(有关情况见下表)。

                      

患 病

人 数

患病持续时间

每人每年平医药费用

严重病人

丧失劳动时间

有病无钱医治人数

1、肺气肿、肺炎、肺结核、哮喘

11人

13—24月2人

24—36月4人

36—60月3人

60月以上2人

360元

6—10月3人

10—15月2人

15—20月1人

24月以上1人

5人

2、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

10人

13—24月2人

24—36月2人

36—60月3人

60月以上3人

315元

6—10月2人

10—15月2人

15—20月1人

24月以上1人

6人

3、肝病

7人

13—24月1人

24—36月3人

36—60月2人

60月以上1人

463元

6—10月2人

10—15月2人

15—20月1人

24月以上1人

2人

4、胃病、眼病

16人

13—24月2人

24—36月6人

36—60月5人

60月以上3人

265元

6—10月1人

10—15月1人

1人

5、风湿病、

9人

13—24月3人

24月以上6 人

205元

6—10月1人

10—15月1人

15—20月2人

5人

6、跌伤及其它疾病

18人

13—24月2人

24—36月6人

36—60月7人

60月以上3人

260元

6—10月1人

10—15月2人

15—20月1人

24月以上1人

8人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患有较严重慢性疾病的占总患病人数的56%;持续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占总患病人数的25.3% ;有病而无钱医治占38%。家庭成员平均每年发病1.5次,最高的7次;平均去乡镇以上医院看病次数1.3次,最高的8次。                                                                                                      

二、农民看病就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济困难,个人无力支付就医费用。在问卷调查中,农民看病一次能拿出200—1000元的有6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5.3%;1000—3000元的有4户,占调查户数的10.5%;3000元以上的有3户,占调查户数的7.9%。其它65%以上的农民看病需要借钱。借款主要来源:亲戚或朋友占56%;邻居占12%;民间借贷(抬款)占10%;银行、信用社借贷占4%;借款无门或其它情况的占17%以上。

2、缺少健全的合作医疗体系。在我们调查的三个村,均没有合作医疗组织。农民有病因为没钱或离医院太远大都挺着,小病医治不及时,耽搁琅成大病,这种情况在农村很普遍。

3、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建立,看病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农民难以承受。在调查的三个村,最近几年发病率高于70%以上,看病的费用最高一户达12000元。举债看病或者有病得不到医治这种情况很普遍。为此,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看病有一个基本保障,这已成为当前农民就医的现实要求。

4、乡村诊所医疗条件差,村里私人医生诊治水平低,农民看病不放心、对服务不满意,这种情况在调查村反映比较一致。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需要农民自身的健康来保证。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农村因病致贫的事例很多,所以,从解决农民健康状况入手,采取一切办法,让农民有病能医,为农民看病提供有效的保障服务,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改善农民健康状况,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互助组织和各种形式的集资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采取医疗统筹的办法,由县乡财政、村集体及农民个人三方出资,设立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基金。

2、建立农民可以接受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民就医的一种形式。目前,由于政策衔接问题,这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是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如果能通过设立的农民健康保险基金和其它形式的如商业健康保险等办法来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这是较为理想的办法。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医疗管理和村里医生的培训。目前的农村医疗条件无法保障农民就地就近看病,为此,通过集资或其它办法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小病不出村,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4、有关部门和基层领导应重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有办法、有能力对有关疾病进行预防。从农村儿童抓起,建立计划免疫预防体系和疾病预防三级网络。乡镇、村和农户应有统一的疾病防治卡,定期检查汇总情况。另外,应继续加强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建设,提高农村抵御各种疾病扩散的能力。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5/7 14:06:31

--  

                     漫谈根治“机关病”

    为配合全市“打基础、创环境”、“正风气、树形象”、“围绕‘三最’搞调研,排忧解难促发展”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及时了解和掌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效率、工作作风、办事公开、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4月22日至23日,市纪委、监察局行政效能监察室和部分媒体对桂阳县机关干部作风进行了暗访。通过两天时间的暗访,桂阳县机关干部作风总体是好的,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在不少机关仍然存在。  [见4月30日郴州日报 <<桂阳县机关干部作风暗访实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部分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确实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它是“机关病”中表现极为明显的一种,根治起来的确很费事。采取“暗访嚗光”确实能将一些患有迟到早退、不在岗位、作风粗暴等“机关病”的工作人员抓个现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些只是“机关病”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比如,干部不作为、吃拿卡要、假公济私等,这些行为相对比较隐蔽,除非你24小时如影随形地跟着才行,否则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机关病”已明显影响到政府形象,如何加以疗救已摆上各级政府议事日程。

     在这里,笔者首先对郴州日报嚗光的做法表示肯定和赞赏,现在确实到了对“机关病”下“猛药”的时候了。开始重视并致力于消除它,比熟视无睹要好得多。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对于“机关病”来说,“严处”也许很容易,而发现“症状”却比较难。同时,只强调“严处”,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色彩,治标不治本。所以,最好先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那么,是什么导致“机关病”发作且日益严重?其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人员过剩,无事可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乃机关通病。尽管各地都曾多次改革,但成效不十分明显。加上机构重叠、岗位职责不清等原因,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悠闲轻松,一年中有半年闲并非夸张。在这种情况下,除少数人能够利用闲暇学习进修外,其余人大都在“网上冲浪”玩个痛快或炒股赚点外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得“机关病”不能完全怪机关工作人员。
  服务意识淡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机关工作人员拿着纳税人的钱,其职责就是服务。他们应该把纳税人和广大民众当做顾客和上帝,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然而,有些机关工作人员却不这样想,他们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服务公众看做是“有求于我”,除了一门心思玩耍,还表现为作风拖拉,效率低下,甚至吹胡子瞪眼,吃、拿、卡、要、报,衙门作风严重。这些人思想素质差,头脑中根本没有服务意识,是不称职的,不符合机关工作要求的。
  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其实,“机关病”并非不治之症。比如制止上网玩乐,工作时间在不需要使用因特网的部门和岗位,切断网络即可奏效;严格上下班、外出签到制度,便可避免迟到、早退和工作时间随便外出、接受宴请等行为;实行民主测评、总结评比制度等,通过外部服务对象和内部人员的相互评价打分,就能“选”出“病情”严重者。可见,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才出现服务质量差、机关效能不尽如人意。
  检查考核力度不够,或者流于形式。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坚持检查和考核,才能得以保证。特别是一年一度对国家公务员德能勤绩的考核,本是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情。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一次不称职就得降职,连续两年不称职就必须辞退。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公务员考核容易走过场,不通过规定的考核程序,只是由领导“钦定”或人事部门研究决定,就轻易分出了优秀、称职的考核等次,鲜见有不称职者。检查考核不动真格的,大家都端着铁饭碗高枕无忧,“机关病”不生才怪!
  由此看来,“机关病”的发作并非偶然,它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因素。要彻底根治它,必须首先深化机构和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公职人员素质和执政为民意识,加强对机关工作的监督制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然后再辅之以“严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作风,改善服务,树立让公众信赖与称颂的机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