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1/25 10:25:13
-- [原创]调整学校布局 创新办学模式——永兴五中实施“集中办学”的调查报告
调整学校布局 创新办学模式——永兴五中实施“集中办学”的调查报告 永兴县政协学习文教卫体委 为深入了解我县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1月上旬,永兴县政协学习文教卫体委和教育界部分政协委员,由县政协副主席郭灵泉带队,来到永兴五中,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的对象有县教育局的陪行领导、县五中校领导、科任老师、学生等。调查结果表明,永兴五中的“集中办学”模式,对于我县推进新一轮的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是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 一、永兴五中“集中办学”的前后现状 2005年前的永兴五中,地处我县东部山区鲤鱼塘镇矮塘村,离镇政府所在地约12华里,位置偏僻,场地狭小,再无扩展空间,而学生常年约200人,学校招生困难,处于“吃不饱”状态,既招不进学生,也留不住老师,办学效益低下。原鲤鱼塘镇中学迁入镇里的新址后,虽有场地,建有三幢主楼,但后续投入不足,缺乏师资力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如何破解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这一难题,成为当时五中校长刘小勤等一班人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刘小勤决定,大胆改革,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集中办学,开辟出一条农村教育的破冰之路,扭转农村办学格局下的不利局面。 2005年7月,永兴五中迁入鲤鱼塘镇中学,两校合并。2006年9月,千冲乡中学也并入永兴五中。实行“集中办学”后的新五中,请来专家设计学校规划方案和绿化方案,征求意见上百人,修改方案上十稿。按照规划方案,五中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采取盘活学校资产、乡镇财政出资、争取外来资金等措施,投入资金263万元,高标准完成了学校十大工程建设,使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得了完善。该校还投入资金20万元建好了10000平方米的校园文化广场。广场内花草树木,游道草坡,园艺造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草一木皆育人,一石一花俱有意”。如今,该校图书达38000余册,电教、仪器、体育器材近40万元,校园面积近百亩,教师近百人,教学班有24个,学生达1300多人,而且实现了校园建设负债为零的目标,摆脱了过去学校建设中的“速度快、负债重”的困境,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新五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净化、绿化、硬化、美化校园,整体推进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制度化文化、活动性文化并重的主体型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增强了校园文化氛围。新五中不断探索,改革教学,加强管理,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不仅提高了教研质量,而且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也能受到比城里更好的教育,实现了初高中合格率90%以上的优良目标,实现了高考中考质量的大翻身,打造成了永兴东部教育的航母,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二、永兴五中集中办学的效果 一是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原来的县五中、鲤鱼塘镇中学、千冲乡中学、规模小,但“五脏俱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且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资金浪费,改善条件也难以到位。通过集中办学,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教育资金、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能尽快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二是推进了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仪器、设备、手段。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学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欠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学对象过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而集中办学,有利地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原来分散办学,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的、有效能的集体生活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而集中办学,能改变学生不好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有助于整个家庭、整个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新农村的文明建设。 四是有利于学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实行布局调整,适度集中办学后,可以彻底打破原有的状况,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新的永兴五中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对不能胜任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或分流辞退,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梳理调整,对缺编的进行调剂充实,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三、永兴五中实施“集中办学”给人的启示 我县办学的改革和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永兴五中的集中办学、创新教育的做法取得了成功经验,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我们受到不少启示。 一是思想观念转变是前提。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长远的目光看待教育改革和发展,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政府行为到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学校师生及家长的思想动员工作,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达成集中办学的社会共识。 二是教育投入是基础。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办学是为了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和削弱对教育资源投入,相反它要求加大教育投入 ,以保证集中办学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优化育人环境。因而,各级政府都要舍得投入资金,盘活学校资产,将闲置校舍进行置换,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只有这样多轮驱动,多渠道集资才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三是后勤保障是关键。集中办学后寄宿生多,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就要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同志担任管理工作,学校硬件设施也应该满足寄宿制学生的需要。 四是提高质量是宗旨。集中办学的目的是全面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教育工作重心由巩固型向提高型转变,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五是开拓创新是保证。新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方法,来谋求学校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管理运作上,运用新思想、采用新模式,打破旧的机制,用新的方式来运作。无论是用人,还是教学或是行政管理,都要综合配套改革,以增强学校活力,提高教育质量。 四、我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永兴五中“集中办学”的成功做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亦让人引起深思。调整农村学校布局、适度集中办学,的确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失为农村办学的发展方向。但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一些困难,同时,在调整中如果不考虑今后的动态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出现空档。合并后的学校,在新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的投入资金上可能会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将使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是按照现有人数、规模、远近来静态地制订调整计划,今后如果出现新一轮入学高峰,行政区域的变化等情况,将会出现校舍不足,师资空缺和辍学率上升的问题,严重影响“普九”工作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按照调整原则,边远山区的学生上学路远了,安全问题难以保证,这就苦了学生、难了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承担的教育成本。四是有些学校撤并后的遗留资产成了巨大的教育浪费。调整后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财产无人管理,校舍逐渐破损,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占用,造成教育资源巨大浪费。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办学效益的提高,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制约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来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背后隐藏的许多深层的问题,应客观、认真地去思考,去应对。 五、对我县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建议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县农村教育的发展全局。结合永兴五中的成功做法和我县农村学校状况,面对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部署。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结合乡(镇)区域规划调整、城镇化发展、城镇规划、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密度、交通状况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完善学校设置规划。要统览全局,稳妥调整,不搞强制服从,不搞“一刀切”、“一窝蜂”,做到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确保全县教育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要因时制宜,适时推进。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的出发点是优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在一些乡镇布局调整时机还不成熟便急于推进,则容易引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要防止因布局调整出现的学生失学、群众上访、闹事事件,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着力宏观调控,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三)要因事制宜,促规范管理。以布局调整为契机,把握学校规模扩大后,教师相对集中,有比较、有竞争、有交流的特点,深化学校内部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结合农村的地理特点和社会需要,积极创办寄宿制学校,逐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激活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要因人制宜,建一流师资。按照农村中小学布局渊源情况和国家规定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可重新核实编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校机构和岗位设置。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调配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拓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来源渠道,可实行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界支援农村中小学,吸收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支教。要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教师资格条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通过“辞退”、“转岗”、“调离”等办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视对教师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2007年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