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乡音专栏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20) ---- [原创]]《小巷里的故事》 系列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20&id=32448)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6/30 10:00:24 -- [原创]]《小巷里的故事》 系列 一 龙骨小巷 三 豆腐老娘 四 无题 五 二强之死 二强是我小学六年的同学,大约是读三年级的时候,我和二强同桌坐过半个学期,除了午睡时,他会睡到绿鼻涕流出来也不会醒以外,什么都好,从来不欺负人,但是后来老师调动座位(为了保护小学生的眼睛,我们的座位是经常变动的)的时候,好些女同学都不肯和他同座,记得班主任就把他和另一个睡觉也流鼻涕的女生长期安排在一起了。二强虽然有点木讷,但他的学习并不比那些当面叫他“二强哈”的同学差,他还能很快地背下老师要求我们背的整篇课文。 小伙伴们发现,二强的奶奶(也许还有他的父母),一个我们叫四奶奶的老太太不喜欢他,因为,每当我们做完作业吃过饭到他家去邀他玩“猫抓老鼠”时,多半会看到四奶奶对站在饭桌旁的二强大声训斥什么,而他的父母和哥哥妹妹都在围着桌子吃饭,有时,还会看到二强哭丧着脸一声不吭地站在墙角好像在罚站似的,四奶奶阴沉着脸坐在堂屋中间的空地上,好像很生气的样子。 可怜的二强只有和我们一起跑到了小巷里开始做游戏时,才会露出笑容,开心地和我们一起玩,哪怕是时不时被“猫”抓住,放在被当作“老鼠”洞的电线杆子旁边,二强也会张开大嘴傻笑,老老实实地等待着同伴去营救,而不像别的“老鼠”一样,用一只脚尖踏着电线杆子。尽量伸长着自己的另一只脚和手,积极配合营救者。 听祖母说,二强很小的时候不知道犯过什么病,病好后就变得有点呆里呆气,说话木讷,有时候,我的祖母还会叮嘱我不要让小朋友欺负他,她老说二强伢仔可怜。也许是受祖母的影响,我和二强一直玩得很好,直到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正式中学,我也进了民办学校学习,我们的来往才少起来。再后来,二强家搬到了小巷深处,玩伴们都长大了点,不再玩小孩子游戏,我们的来往更少起来。大约是大跃进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二强缀学了,我亲眼看到他和砂石厂的那些成年人一道,在河里捞砂石,二强的父亲好像也在人群里。二强比我大,当年最多十五岁。 自从我读书离开了家,很少听到关于二强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假期里回到家,二强就会过我们家来,向我借小说看,他还像小时候一样,并不把书借走,只是在我们家整个上午或者下午静静地坐着看着......有时候我真想问问二强他过得怎么样,但是我终于没有敢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一九六七年夏天,中国的社会开始无序,我和父亲被中断的交通留在了老家近三个月,二强的单位上许多人都干起了造反派的勾当,二强成了闲人,到我们家看书的日子也明显多起来。我们十多个高小同学相邀一起去拍照,纪念我们分别十年,我把二强也邀上了。这是二强和我最后的一次见面,也是他和同学们最后的一次相聚。 隔年再回家,武斗的病毒正在全国城乡迅速传播,二强没再来我这里借书看,我问姐姐,才知道不久前二强被乡下的造反派活活吊打死了,罪名是偷吃了乡下农民家里的粮食,死后验尸发现,二强的肚子里全是草,一粒粮食也没有! 关于二强之死,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其中一种说法我觉得比较接近二强的处境。 砂石厂停工闹革命,不当造反派的人们只能呆在家里白吃饭。二强的母亲听说是个老师,但是,从我们懂事起就只见她整天病恹恹地呆在家里,二强和父亲都没有了收入,这个家里的生活肯定变得拮据。大人的无名火自然就习惯性地发泄在二十出头,呆头呆脑的二强身上。 听说二强在死的前几天是被家里人赶出去(也有人说他是自己离家出走的),他不敢在城里逗留,就在城外近郊区白天转悠,晚上躺在农家的坪里地头睡觉,几天下来,没吃到什么东西,只好扯野草充饥。这天正好碰上造反派晚上有行动,就抓住了这个傻里傻气的睡在牛栏旁边的野小子,吊在牛栏的横梁上,边打边让他承认偷吃了主人的粮食,二强嚎叫着说没偷,就有人证明说他在这附近转悠几天了,不偷吃粮食怎么过日子?于是人们往死里打他,直到二强晕死过去,这些人才离开。也许是当地的农民看不过去,把二强放下来并抬进了医院,根据二强临死前的话,通知了城里某条小巷人家去收孩子的尸体。 如今,二强已去了三十多年,用当年老人们的话说,二强死了比活着好,只是死得太惨!对于二强的死,当年那些打死他的造反派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因为那些日子法律已经是一张废纸!但他们的良心是否安宁了?三十多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二强的冤魂在泉下是永不会安宁的。所以我得写写他!二强,他能看到吗? 2006年 仲夏 这次回家 竟然找到了二强的相片,就是那张小学同学十年聚的照片,看来二强是知道我写他了!(2007年11月9日)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6/30 10:05:18 -- 六 大毛哥 我和大毛哥的交往始于孩提时代,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叫他大毛哥,听大人们说他上面有哥哥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小妹。他家就是住我们斜对门十五号里,因为十五号有一付经常紧闭着的、高高的红漆木大门,这东西在小孩子的眼里多少有点威严,所以我很少进到大门后面的庭院里去,但从守门的大狗家窗户上望过去,能看到在那里面的花园和池塘,有多少房子?他们家到底有多少人都不是我能知道的,但有一件事我的印象非常深:大毛哥爱带着他小毛弟到我家堂屋和我一起玩,他们家有一个专门带他们兄弟的保姆,在上午和下午,每当我们玩兴正浓的时候会把他们叫回去吃点心什么的,类似于现在的幼儿园给孩子们在主餐中加的营养餐。这样的富裕人家在我的小巷里也就这么一户。 依稀记得有一天,他们家突然就不见了所有的人,据说他的父母带着几个大孩子和他的小妹妹去了台湾!在紧闭着的大门里留下来的大毛和小毛兄弟俩由老保姆管着,从此再也没来和我玩耍过。不久大毛哥被送给巷口旁边摆小摊的孤寡老人D奶奶当了接香火孙子,小毛弟被送去乡下,算算日子我有五十多年没见过小毛弟弟了。我和大毛哥,后来曾是小学同学,那时候他已经跟着D奶奶改了姓名和成分,小学毕业后他因此顺利地进了正式初中,我们之间就再没了联系。再不久政府就在十五号开了一所当年颇具规模的县级中医院! 传说D奶奶死后,初中毕业的大毛哥只身外出新疆等地闯荡,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文革运动到了一九六七年,许多知青造反返回老家时,我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关于大毛哥的传闻,但一直没见到过他本人。听说他当上了返城知青的造反司令,我着实有点不敢相信,因为印象中大毛哥性情比较温和,他不是个爱打斗的孩子。不久各派大联合时,他本来是以知青造反派代表的身份进入到县城的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但政审时说他在新疆时有叛国外逃嫌疑。再后来他和别的知青一起又回到了农村,不久就听说他被专政,同屋檐下的知青轮流给他送牢饭。 三十五年后再见大毛哥,是他从我身后远远地认出了我。这一次我第一句话就是打听他父母的情况。原来,文革中他得到实讯,自己的父母当年并没有去台湾,只是在大上海定居下来。定居后不久,父亲还托老部下悄悄找过他们的保姆,并请保姆带着他们兄弟合影,以确定两个儿子的确在保姆身边,准备伺机接走小兄弟俩,但未能成功。当年大毛哥费尽周折,北至新疆南到版纳,就是为了寻找父母,那次他推着母亲进城是要告诉那些"关心"他的人,自己父母的没有去台湾。他的母亲一直在上海当营业员,找到她时已经退休了,父亲却早早离开了人世。也因为寻找父母,他曾经到过新疆塔城,那是一座当年人人知道的中苏边界上外逃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小城市。大毛哥说他在不知不觉中走迷了路,进入了一片开阔地后,见不到中国边防战士却看到了大鼻子灰眼睛通身红肉的苏联军人,他害怕极了,对那些盘问他的人只会说一句话:"我要回去,我走错了路。"人家就把他从原路送回来了,在边防哨所的一个小屋里住了几天后把他放出来了。有个中国军人看他年龄不大,一再叮嘱他回去后不要再提起发生在这里的事情。"文革时期这件事情不知道是谁说出来或者是根本没证据的猜测吧,因为知道我到过新疆的人不少,"大毛哥调侃地接着说,"早知道这次事件给自己带来麻烦,还不如像那些真正外逃的人一样,让那边的苏联人收容后遣送,这样也算免费出国旅游一次了。" 我回来了,QQ上多了一个大毛哥的头像,他虽然不会打字,但可以说话,这样,我还可能听到许多关于他和他一家的故事。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6/30 10:16:12 -- 七 小巷“名人” 1 2 记得那年,新的环城马路修好后,我坐的士走环形马路,到小巷口时,竟然认不得那是自己的小巷。当中年的司机知道我就是这小巷里走出来的人后,就指着巷口一片废墟问我,这房子的主人你认识吗?我当然知道是一对老教师的老宅。他笑了,说那对老教师哪是女婿的对手?房子亲手捧上送过去了,人家还端着架子不接呢。女婿的三个儿子有俩曾经跟岳家姓过,听说当年找老婆时就打起了这算盘。现在单位上分了房子,他也不去住,就指望占着这好地方,起个高楼赚一把呢。 要说赚一把可能是真的了,门前就是新辟的环城马路,许多靠近马路的人家都在砌房子准备开店和出租门面。邹满满的单位又管着城市交通这一档子事,可真是天时地理都占尽了。偏偏遇上小巷里一些不信邪的人们,要为这地皮和他打官司。他指着那片废墟上一面残存的墙,让我看墙上的大字报,我没法看清楚。但是,小巷一些人家联名与满满打官司的事情我后来听说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最后由某军分区出面,以保护军属(满满的大儿子是军人)为由,满满胜诉,可是,赢了官司输了人情。满满夫妇被巷人弄得声名狼藉、筋疲力尽,甚至从老家请来几名保镖才得打下地基,五层的新楼房方可拔地而起。现如今有多事者路过还要指点这房子说些精辟的怪话:"这家伙**精光一个人到龙城的,却有了这样一楝私房,怎么说也是利用职权抢来的。"话是说得狠了点。但也是事实。 3 原来,满满的老家是在大山里的一个石头小村!村子里,从人住的房子到家畜的圈,几乎所有的物品全是利用石头做成的:石桌、石椅、石仓、石柜、石栏、石磨、石槽、石臼……甚至有的人家还用石头做床呢。如果现在的人们要是发现了这么个处所,一定会有回归自然的美感!可是,在满满生长的那个年代,这样的景况,给人的印象只是贫穷和落后! 他的名字叫"满满",是父母认为孩子太多,满满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 在他的家乡"满"又是给家里最小的孩子的爱称! 这就有了邹满满的大名! 其实父亲的钱只能勉强补贴点家用。满满的哥哥姐姐没有一个读完了小学,也没有一个能走出石头小村!父母看到最小的儿子又瘦又矮小,心痛他以后不能做力气活,就让他多读些书,长大了好跟着父亲出去做生意。父母苦挣挣地把满满送到了初中毕业。没料到满满竟然考上了省里的一所工业中专。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6/30 10:16:56 -- 4 5 6 |
-- 作者:武陵打油匠 -- 发布时间:2007/7/3 18:27:39 -- 看了二强悲惨的遭遇,非常同情,那正是全国山河即将要一遍红的年代,区区小民,命如蝼蚁,有无数二强的血染红了大地。就连国家主席身陷囹圄,山穷水尽之时,才想到了国家的制度,拿出《宪法》来保护自己,最后也难逃厄运。
![]() ![]() ![]() ![]() |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7/6 23:43:02 -- 可怜的二强、坎坷的大毛哥、可耻可恼可恨的邹满满……小巷里的一个个小人物都被作者带着爱憎分明的情感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读过这些文章后,很佩服乡音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7/8 7:53:54 -- 谢谢淮羽和打油匠的点评,这是去年没有完成的文章。有人说小巷的题材太沉重了,就再送两篇较轻松点的,这样才好。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7/8 11:01:17 -- 为了一块五毛钱气死的邹满满是个又可气又可笑的人物------此人虽无大恶亦无大善,却有许多“国民劣根性”。 今天无事,也逛到小巷里作客一回。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9/15 15:27:43 -- 八 结婚悲喜剧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11/29 16:16:30 -- 以下是引用老灯火在2007-7-8 11:01:17的发言: 为了一块五毛钱气死的邹满满是个又可气又可笑的人物------此人虽无大恶亦无大善,却有许多“国民劣根性”。 今天无事,也逛到小巷里作客一回。 有道理 点睛之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