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11/7 22:29:57
-- [原创]发思古之幽情
发思古之幽情 一.石鼓七贤与碑文勘误 日前乡音姐返乡办事,相约一块去探访今年七月重修后的石鼓书院与其他古迹。石鼓广场的七人群雕曾被某网友游记说成竹林七贤像,当时只觉此七贤似与石鼓书院无涉,也未细究。今日细观基座上《石鼓书院七贤记》,才知那位网友之说大谬。也许他根本未看基座上碑文,想当然认作晋代著名的名士阮籍、嵇康等七人即“竹林七贤”。为正视听,录下石鼓书院七贤: (1) 李宽,衡州人。唐元和初(806—820)在石鼓山筑庐读书,官授潭州(古长沙)刺史。率百姓抗流寇而扬名天下。 (2) 韩愈(786—824),唐永贞(805)由阳山令改任江陵法曹,途经衡州游石鼓咀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 (3) 李填,北宋衡州人,以其私财在李宽读书故址建屋宇,以后衡州学子,此举作为石鼓书院正式创立载入史册。 (4) 周敦颐,(1017—1073),开宋朝理学先河者。传随舅父居此读书。 (5) 朱熹(1130—1200),集理学大成者。南宋淳熙十四年(1167年)作《石鼓书院记》,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师表。 (6) 张栻(1152—1680),南宋理学家。汉州绵竹(今四川)迂衡州。曾随父抗金,为湖湘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7) 黄干(1152—1221)。宋福州闽县人(今福州)。少师从朱熹,后为其女婿。历官汉阳军、安庆府,多有善政。曾奏朝庭,以公帑易茶陵田三百五十亩为石鼓书院学田,给养诸生。 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气势恢宏,新建大门前石桥上的禹碑亭,内有一块仿岣嵝峰大禹碑,那诡异的蝌蚪文据说学界泰斗郭沫若都自叹难辨。但毕竟有历代学者探讨,亭楣上有明杨慎的大禹碑释义。月前有秋水兄国庆返乡游重修石鼓书院文,只展示仿大禹碑文PP要大家猜字义,而亭楣杨慎释义秘而未宣,意为逗趣耶。 大概重修书院今年开放后对碑文质疑者不多,当乡音提出《二零零七年重修石鼓书院记》通篇繁体字中夹一简化“修”字不妥时,旁边工作人员不以为然,一字之出入不必认真。愚以为重修千年书院的大手笔,这种冠以市府名义的碑文此错实不该出。还有几处展厅仿古门楣不按古代从右至左书写规则,实则都是对历史文化之“硬伤”。 1石鼓书院七贤

2石鼓书院七贤碑记


3通篇繁体字的“重修石鼓书院记”夹一简体“修”字

4新修的桥上禹碑亭

5复制的岣嵝大禹碑

6明杨慎禹碑释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