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华东七日行之:扬州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45108)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11/4 8:37:04

--  华东七日行之:扬州

知道扬州,是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那时我还是个十余岁的小学生。不过知道归知道,却一直没有机会到扬州一游。我辈人成长的道路十分艰难,自己到文革结束时才在这世界上觅得一个算是过得去的立足之处,以后又成天忙于生计,直到知道扬州将近五十年后,才等来一个到扬州一游的机会。

我到扬州也不是烟花三月,而是仲秋八月(农历),当然也不是顺长江下扬州,而是越长江到扬州。具体地说,我们是从镇江扬州间的润扬大桥跨过长江,进入扬州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润扬大桥跨过长江

跨过润扬大桥时,导游免不了要给我们讲讲有关这座架的故事。导游说这座对扬州的发展十分重要、能使地处长江北岸的扬州与苏南发达地区联系起来的长江大桥,有关部门原本是不同意建设、不予立项的。不过大家知道,扬州出了人物,大桥也就顺利地建成了。大桥建成以后,命名时又颇费了一些周折。依据大桥建在镇江和扬州之间,最初曾想为它定名为镇扬大桥。不过,镇扬?似乎对扬州不吉利。扬州人坚决反对。想来想去,最后想到镇江古时曾称润州,于是就定名为润扬大桥了。对这个桥名,镇江人提不出意见,扬州人则乐于接受,滋润扬州的大桥啊!

旅游车在扬州的原野上奔跑,从车窗中看到,这里农民的房舍不只是漂亮,也透出一种生活富裕的味道。这是扬州给我的相当不错的第一印象。

进入扬州市区已是黄昏,在一家叫“烟花三月”的饭店用过晚餐后,我们下塌位于扬子江中路的天虹大酒店。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开始了在扬州的游览。

从我们酒店所在的南北向的扬子江中路向北驱车行驶两个街区后向东转,就进入了扬州的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文昌路。沿文昌路行驶两三个街区,就到了扬州的老城区,也就是扬州城的中心区。虽然只是坐在旅游车上走马观花,但我仍感到扬州的老城区相当有特色。这里虽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楼大厦,但却显得古色古香,有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使人感到,生活在这里一定舒适温馨。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何园、个园以及有名的瘦西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何园风景,最后一张是佣人房。何园的佣人住的也不错哦。

何园,是一处1883年建造的私家园林,占地14000平方米,因园主人姓何,故叫何园。参观何园,使我感到大开眼界。我的文字功夫使我不可能对何园的富丽、儒雅和舒适作出令人满意的描述。我只是感到,中国过去的少数大富人真富,真会生活,真会享受!他们的财富是如何积累起来的我不想去研究和追究,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不错的物质遗产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这笔遗产今天还在为扬州的就业、为扬州的GDP作贡献。

花两小时匆匆地参观完何园,我们赶往个园。个园1818年建成,它的主人是富可敌国的姓黄的盐商。据导游说建个园花了5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个园面积21000平方米。与何园的“住宅在花园中,花园在住宅中”不同,个园的花园与园主人的住宅虽然连在一起,却是截然分开的。也就是说,个园前面是一大片花园,后面则是连成一大片的宅子。虽然建设风格不同,但个园给我的感受也同何园给我的感受一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个园

游完两个私家园林,我们用午餐,午餐后前往瘦西湖游览。瘦西湖名气很大,也确实不错,同样我们只是花两个小时便匆匆游完。随后就立即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南京。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瘦西湖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11/4 9:14:33

--  

扬州我也没有去过,那时经常出差到杭州、宁波、上海,缘于是个工作狂,只知道工作,没有想到顺便游览一下祖国的锦绣河山,遗憾。

今天从哥巴朋友图文并茂的游记里大开眼界,扬州的确是个好地方,哪天也要去游一游哟。

谢谢!谢谢哥巴好游记!


--  作者:云中牛
--  发布时间:2007/11/4 9:41:09

--  
  好美的扬州!好美的照片!我曾去苏杭“走马观花”,可怎么就没想起也去扬州“到此一游”呢?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1/4 11:24:14

--  
就是的,杭州去了多次,怎么就没想到扬州一游,还是哥巴有福气。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11/4 20:54:03

--  

看了哥巴的照片,想起以前已发过的扬州游记,翻出来,炒碗现饭子,呷不呷就随势了。

          扬州的“菜根香”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一句话,就写尽了扬州的富贵温柔.27年前,我到过一次扬州,着实体味了扬州服务界那永世难忘的周到.

    当年,从北京游学回广州,选择了走津浦线,一路泰山、曲阜、上海、苏杭、镇江、扬州,在江浙呆了很久.钱,别说十万贯,连每月的36.5元,还得留点作机动,所以到扬州,已经快弹尽粮绝了.看平山堂,看瘦西湖,看梅花岭和史可法的祠堂,看鉴真和尚的庙,看瘗鹤铭,能走路就不坐车,折腾到下午1点多,中饭还没吃.赶到市内,找到家饭馆,"菜根香",大馆子.犹犹豫豫地走进去,里边已是满满当当,挤人不进了.伙计看着我们进门,穷学生4个,汗流满面且穿着贫寒,丝毫也没有嫌弃之色,连忙迎上来,热情地说,楼上有雅座.天啦,雅座,我们这种荷包,能坐吗?人家伸着手,嘴里说着"请请请",往楼上带,你也不好意思退出去吧?只好上楼了.楼上清幽雅静,小窗微开,南风入户,舒服极了,客人,就只有我们4个.刚坐下,4杯香茶泡上来了,然后是每人一个热手巾把子,抹脸的,抹完,溽暑顿消,一脸清爽.点菜了,有点尴尬,看了半天,不约而同地,大家都点了扬州炒饭,最便宜.伙计脸上毫无鄙夷之色,双手捧着菜单下去了.一会儿,饭来了,一个盘子,上面堆着炒饭,绿的豆,红的萝卜,黄的鸡蛋,白的饭,每人还有一碗汤,翠绿可爱.极精致的小碗,极漂亮的调羹,极讲究的口味.又过了一会儿,伙计带着个穿白衣服的人上来,说,这就是炒饭的厨师,他来征求意见的.厨师笑嘻嘻地,我们连声说好,他倒似乎有点不好意思,用扬州话说着什么,大概是表示不敢当之类吧?吃完了,收去碗筷,又一个手巾把子递上来,又一杯热茶送上来,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一结账,天,5毛!!!结完帐,伙计把我们送下楼,又送出门口,还再三再四地感谢着,欢迎我们再去.

    出得门来,我想,"菜根香",其名大概是从袁枚的书中衍化出来的,好!连伙计厨师都是那样彬彬君子,配得上这个好名字!

    现在,还是那样彬彬君子吗?


--  作者:达因
--  发布时间:2007/11/4 21:28:33

--  
看得我是;足底发痒.嘴中吞涎,请版主组织我们又开心一回吧.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7/11/4 23:27:44

--  
以下是引用云中牛在2007-11-4 9:41:09的发言:
  好美的扬州!好美的照片!我曾去苏杭“走马观花”,可怎么就没想起也去扬州“到此一游”呢?

没去过扬州的人不少.先在网上看一看,以后有机会再享受吧.谢谢哥巴兄的介绍.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11/5 9:31:28

--  
先在网上看一看,以后有机会再享受吧.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11/6 20:19:31

--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它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两千多年来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历史文化。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

然而清末民初。南北交通线他移,扬州不仅失去了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而且又失去了苏中地区的中心地位,沦为江北小城,城市被边缘化。到改革开放前,扬州由于不通铁路,长江阻隔,交通不太便利,游人确实已少往这里。

以上原因,恐怕是李姐、云中牛、呵呵等版主虽然多次到离扬州并不远的苏南诸城市出差、探亲,却没去扬州的原因。

当然,笔架山人兄与他的“穷书生”同学不同。作为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研究学者,扬州厚重璀璨的历史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必然的。他们去扬州不是象我们这样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真正的文化之旅。

现在扬州交通今非昔比,改革开放的今天,扬州已通铁路,公路也方便了,达因、蔡家湾、李政协众网友想去扬州游,已经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