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10/9 20:22:28
--
二。
凭记忆,沿铁中旁一条水泥路再转土路,行三公里许可抵珠晖塔。行了约两公里,马路右边是新建的风凰山庄,依稀有三两游客在垂钓,别墅旁停了不少小车,大概有不少“肉食者”在内玩牌休闲。忽然想起,一位认识的乡干部曾邀我垂钓的刚开张凤凰山庄大约即此山庄。正前方水泥路到了一处废品站巳是尽头,巳找不到上珠晖塔之路。 问一收拾锅炉燃煤的工人,告知废品站右侧小路行两里地即到珠晖塔。正欣慰事隔十多年还未忘记路,前面树林里只有一条仅容一人的小径,早巳不是记忆中平坦的黄土坡,崎岖的林间小路城市踏板摩托根本无法骑行。空山上无一声鸟语,虽是下午三时许,林中小径巳很昏暗。周围有一些坟堆,顿觉恐怖阴森。妻子事后说,在那荒郊野岭如遇剪径的,我们两人可就倒了霉!我说,身上别无长物,也就一台数码相机和一部手机,还有这匹骑过十多年的“老马”,抢去也就罢了!何况年轻时跟师傅练过几天长拳,我75公斤的身胚与手中老式黄铜三角架也不是吃素的,不定鹿死谁手?嘴上虽硬,实则心中后怕。 我发动光阳摩托推着在林间小路上走,妻子跳下车在小路上跑,二十来分钟后终于走出这片阴森的林子,见到珠晖塔顶在油茶树丛后冒了出来。来到珠晖塔下,只有一老妇与一对青年男女共三位游人在塔下小憩。原来是老妇听说塔下近年重修的珠晖寺烧香许愿灵验,带着儿子与初孕的儿媳从对岸合江套渡河来此许愿。这珠晖寺许愿是否灵验不得而知,但百年珠晖塔却有些来历,故当地官员在本世纪初将所座落的江东区改名珠晖区了。 据本地有关史志记述,这座高近二十米七层石塔位于茶山镇藕塘村。据说有风水先生说,衡阳山川灵秀,文采风流,荟萃于湘江耒水之间。但蒸、湘、耒三水汇合北流,衡阳的风光、文采、钱财也会随水流去,若在耒河口金塘河处(今藕塘村)筑一高塔镇住,与湘江西岸合江套来雁塔对峙,象两员大将把关,衡阳的人物,钱财就平安无事……于是,安徽巡抚王之春(衡阳籍)支持盐运使程商霖(衡阳籍)等修建于清光绪乙未夏(1895年),距今巳一百一十多年。 我十多年前所见一层塔门石刻门联仍保存完好: 珠晖塔 流回耒水广助文澜 高峙船山远绵学脉 站在山巅遥望对岸合江套,明万历十九年(1571年)衡阳籍礼部尚书曾朝节倡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衡阳籍兵部右侍郎彭玉麟(后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重修的来雁塔历历在目。听脚下滔滔湘江拍岸,一时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 传说曾受业于衡阳船山学院,名噪一时的《湘军志》作者王闿运初到浙江讲学,江南才子云集的江浙人一时不买他账,王闿运撰了一幅对联: 吾道南来,原系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据说气势一下子镇住当地文人。当然,湘绮先生虽学富五车口气是大了一点。要说眼前三水汇合之地,虽则波澜不惊,却也在中国近代史上掀起过狂澜: 不说曾在衡阳演武坪组建湘军的曾国藩,他麾下水师统领、衡阳渣江乡下的穷秀才彭玉麟在草桥督造数十战船,在此江中操练水师直捣石头城;也不说曾在衡阳浮桥公所领导湘南学运,并在衡山白果乡考察农运的青年毛泽东……源自人杰地灵的三江之地的人物灿若群星。远的有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承人物王船山(珠晖塔门联中“高峙船山”即咏的船山先生),富甲一方的衡阳商会会长夏老先生“逆孙”——为革命献身的著名中共湘省早期领袖夏明翰,仅从附近的江东岸原省立第三师范走出的就有为革命献身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邓中夏、北伐中牺牲的中共著名将领蒋先云(曾誉为“黄埔三杰”之一)、著名工人领袖黄静源、我军著名将领黄克诚,附近江东岸原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出过向警予、白薇、毛泽建等女革命家;近的有著名作家琼瑶、龙应台,海峡对岸的政治家马英九…… 正自暇思,在珠晖寺敬了三柱香的妻子走了过来,说巳近黄昏,如不尽快穿过那片阴森的林子,天黑下来真不敢走。守寺的老居士见我们走向右边林间小路,忙喊“错了,错了,去茶山镇走左边这条路!”顺着她所指,转过左边一个小坡,坡下是“宝塔休闲山庄”,庄前一条新修的水泥大道通向远方。问路人,果是新修的通茶山镇水泥路。疾驰十来分钟,转过盐矿,北站与茶山镇就在眼前。 时过境迁,我们有时只记得心中的老路,谁知新的坦途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