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原创]东林书院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25409) |
| -- 作者:大风 -- 发布时间:2007/4/24 9:19:46 -- [原创]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随感
寒风里,人群和车辆不停的穿梭在冷硬的柏油路面上,扬起白色的灰尘,裹挟着散发了几千年的书卷的气味,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整理一下背包,走近东林书院。 这是一方闹市中的净土。与距其不远的南禅寺相比却更显出了他的文化氛围,厚雪还留在院中,没见一人,只有散发着岁月流逝的气韵的古建筑静静的伫立在那里。我喜欢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感觉,换句话,你看那南禅寺在万头躜动的观光客哄托下,嘈杂如菜市场,令人皱眉掩鼻,尤其不能意平的是自己往往禁不住加入这群吆五喝六糟蹋园林的猪头之中。每每傻呵呵站在江南园林的熙熙攘攘人流之中,常常瘪着黑脸蛋儿想,古有焚琴烧柴,煲汤煮鹤,今有排队参观,轮流照相,无奈无奈,惟有笑之,那感觉就象是自己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件物什,转来转去身不由己。而东林书院与南禅寺相比却多了一份雅致幽远的气韵和意境。书院静静地立在无锡的市中心,闹中取静与世无争的样子让人在冷清之中闪出怜爱。院外是对着街半开放式的街心公园,有孩子在玩耍。冬天的下午,太阳竟很好。 跨进大门,卖票的人默默地在看着报纸。“东林旧迹”的牌坊矗立在院子前部,四周一片静默。隔着几个世纪的风霜雪雨,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在这样的静默里已遥远而模糊,再不能声声入耳;而文人志士们对于国事家事天下事的关心,经过了数百年岁月的洗炼,仍被镌刻在一幅楹联上,渗透于每一株草木间,清晰可感。 在明朝政治风雨肆虐的年代,一群不满时政的文人,虽罢官去职,却仍以天下为己任,怀着一腔爱国的报负,置身家性命与不顾,开设书院,借学问之名宣扬政治主张,针砭时弊,慷慨陈事。将学术与政治挂钩,动机确实是有些不纯,但那也是出于无奈,更可佩服的是他们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来应对各方面的迫害。眼前这历经沧桑洗尽铅华的古宅,数百年来历经劫难,又几经修缮,已然不是原来的建筑,这里的草木,也早已不是当年的草木,但是这儿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表达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学术的尊崇。这种传承和尊崇,即使历经风雨也永不能褪色,即使遭遇劫难也能巍然不倒。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间就像一块砂纸,将事物的棱角就此打磨掉,让它们的固有的纹理也不再清晰。人非物是,不再背负着荣辱与兴亡的书院,当年的慷慨和凌厉早已随先人远去,唯有亘古不变的文气,穿过几个世纪的沧桑依然如日光暖暖地放射着光彩,谦和且安详。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仿佛也变得超然,浮躁的心绪也渐渐安定下来。 拿出相机,却不敢以书院为背景给自己照张相,深怕自己一身现代的装束破坏了古色古香的宁静和悠然,只是诚惶诚恐地取古建的自然之景拍摄。抬头却蓦地发现,周围已然高楼林立,照片的背景里不时出现钢筋水泥的一角,让这古院落置身于现代文明的包围中,更显得凄落且单薄起来。鼻里一酸,心中顿生一种哀愁,置身于这样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书院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仅仅是游玩的一个景点?抑或只是怀古的工具? 正缓慢地移步寻思着,那边忽然传来童稚的书声琅琅。凝神细听,似乎还是古韵。循声望去,在书院一角的一间屋子里,坐着十来个六七岁的孩童,边上陪着几个大人。小木桌小木凳,居然是古时学堂的摆设。每人面前放着一本书,年轻的女老师念一句,他们便摇头晃脑地跟读背诵,煞有介事。而他们所读,于我却是完完全全的陌生。轻手轻脚地忐忑走进,那些孩子居然头都不抬,自顾念着。暗自佩服他们的定力。在一旁看了课文,还是不知所以,便在老师提问的时候翻了一个小女孩的课本,封面上赫然写着,《大学中庸 笠翁对韵》。一时失语,不由肃然。 转身与站在身旁的一位老者轻声交谈,得知这些孩子都只有小学一二年级,而早上的班级大多是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们不论长幼一律习读《论语》和《大学》。我好奇:他们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吗?他笑道:老师不对文章的内容做任何解释,孩子们只是跟读背诵,不求甚解,但能背得滚瓜烂熟。那让他们背诵的目的何在?她说,大量的诵读培养起来的,是一种对文字的感觉,长久下去,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粗粗地看了学堂后面的介绍,教学宗旨里有一条,弘扬国学。现在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培训班,总把与国际接轨奉为第一要义,浩浩荡荡的潮流里竟一枝独秀出这样的宗旨,实在难能可贵。身旁一位面目慈祥的老者看出了我的惊异和兴奋,便向我介绍,学堂开办已一年有余,前来报名的人不少,年龄从三到十二岁不等。我问,这样一个学堂何能吸引这么多人?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单纯只是为了让他们接触国学么?老者答,这是关键,但却只是学堂的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诵读还能培养语感和记忆力,调动思维。我对于后面几个目标未能免俗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所宣扬的这些,不过是一种宣传的手段,为学堂添上一些的竞争筹码,以吸引更多的目光,也是在情在理。此外,孩子们还练习书法,学做文章。老者说,文言文章自然是太难。现在的学校教育太过死板,应试文章不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孩子们在这里只是自由发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一段时间之后,编一本自己的集子,自己题写书名,出版社名,甚至自己定价。书名千奇百怪自是不用说,出版社之中也有糊里糊涂,自说自话之类的名字,煞是可爱。他特别提到了一个孩子为自己集子的定价:一字千金。感叹说仅凭这四个字,便可推言,这个孩子以后定能成器。 好一个一字千金!这样的气魄,颇有先人之风。想当年群儒在此聚众讲学公开议政,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决非没有才学胆色的泛泛之辈所能怀有。而今此类的话,倘是从一个成人的口里听到,便已太显自负和张狂。也只有尚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圆滑谦逊的孩子,才会有这般自信与胆量。 老者还说,他们虽然不懂得书中的所言,但是却似乎都比同年纪的孩子来得懂事成熟。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们在这里学习之后,便开始关心父母长辈,主动帮忙家务。当一位母亲惊异地问为何主动扫地的时候,听到的回答竟然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可见,融汇在经典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在懵懵懂懂的吟咏记诵之间,已对他们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力量。老者有关他们前途的论断似乎太过绝对,但其间的欣喜与寄望却是入情入理。只希望孩子的天真与激情在古厝古籍的庇护下得以保留,在古风古义的熏陶里继续张扬,而不要随着年岁的增长,被繁重的课业和复杂的人情打磨去了棱角。 在学堂内外留连了许久一直不舍得离开,顺便暗自记住了一句“仁杰姨惭周不仕,王陵母识汉方兴”。句子里的典故我一概不知,也只能不求甚解地记诵,竟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告别这群孩子出来,日头已开始西斜。直到走出书院仍忍不住回望,虽不见了那些孩子专心致志的身影,耳边却仍依稀辨得童稚之声里铿锵绕梁的千古经典。转身再看四周的高楼林立,也不再像之前那般突兀扎眼了。东林旧迹的牌坊在夕阳下仍然静默,但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体现出的,是深厚的底蕴和无限的生机。历史和现代在无言的默契里聚合,相依相生,便产生出了强大的力量。有传承才能有发展,有铭记才会有动力。我们期待着东林门庭的重新繁荣,书院也将见证国学文化的再次复兴。 这三进三出的小院子的东厢,是曲曲折折明明琅琅一道河,将书院与街衢划分隔离开来。窃以为,但凡做学问之人,在学问之初必须能耐寂寞守孤独敛凡心居陋巷,甚至得有几分保守沉闷离群苦行的意味,非如此不能窥学问之门径。而入学问之门后,则当有开放包容之心,亲民,入世修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后园有一亭,我欲坐此亭中小憩,陡然抬头,发现亭内楣上置八方匾额,皆是进士及第,状元,解元等,大约这里八股文气太重,冲犯天穹,这冬天的太阳竟在这时隐入云中,我再也无心坐亭休息,就在这样的时刻结束了东林书院之行,颇有些恨恨的,就象未庄人看阿Q上刑场却没有听到他喊那一嗓子的感觉般不爽。存了这点子龌龊的念想,揣着从门卫那儿拿来的东林书院的宣传画,耶斜着青白眼,揉揉发凉的脸颊,施施然离去 |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4/24 11:44:45 -- “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地方,很想去看看,老兄好福气! 怎么去?烦老兄指点。 |
| -- 作者:大风 -- 发布时间:2007/4/24 12:30:55 -- 很简单,坐车到无锡市即可 |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4/24 19:32:26 -- 好文。如果再帖点好PP,亦图亦文,就更符合我等书读得不多的人的阅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