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4/22 6:44:31
-- [原创]拜谒聂耳墓
昆明西山,游人如蚁。通向龙门狭窄的山道上,摩肩接踵的游客,容不得你作片刻停留来欣赏滇池的美景。如此环境大扫我的游兴,只能随着人流下山。走至半山腰,发现山道旁有座坟茔。指示牌上写着:聂耳墓。拾级而上,走进墓区。这儿游人稀少,庄严肃穆,静谧安宁。在苍松翠柏间,伫立着聂耳的塑像。他在低头吟唱,或是在沉思……黑色花钢岩墓碑上镂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九个大字,墓碑下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花环中刻着1912-1935,墓主是那年轻啊!在墓碑后,和煦的晨曦撒落在弧形墙体雕像,侧光下的石雕凸显立体感。风起云涌画面营造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气氛,右边一组手持武器的军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左侧一群引吭高歌的青年,“被迫发出最后吼声”。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当你置身于聂耳墓前,那熟悉而激昂的音符会在耳际间跳动。
1935年田汉创作了《风云儿女》电影剧本。电影在拍摄中,田汉身陷囹圄,他在一张香烟包装纸上创作了《风云儿女》主题歌。写在香烟纸上的歌词辗转交到聂耳手中。聂耳细读着歌词,胸中怒潮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他心底产生,一串串音符从他的笔端流泻到纸上。《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创作出来了。随着《风云儿女》在全国的上映,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在神州大地传唱开来。
在聂耳墓的墙上刻着田汉的一首悼诗: 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蕾落几杳声。 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 乡国至今沦日侵,边疆次第坏长城。 英魂应化狂涛返,好与吾民诉不平。
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国歌。郭沫若评价聂耳是“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文革时期,曾经是“壮绝神州戏剧兵”的田汉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可是一个人的作品成为了共和国的国歌,他的作品就是不朽的。
聂耳是昆明人,田汉是长沙人。他们携手创作这部不朽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两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培育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这既是昆明的骄傲,也是长沙的光荣!

| 在苍松翠柏间,伫立着聂耳的塑像。他在低头吟唱,或是在沉思…… |

黑色花钢岩墓碑上镂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九个大字.

[upload=jpg]UploadFile/2007-4/20074226452216653.jpg"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 墓碑下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花环中刻着1912-1935,墓主是那年轻啊! |

| 和煦的晨曦撒落在弧形墙体雕像,侧光下的石雕凸显立体感。 |






聂耳与田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