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新、马游2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23906)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4/10 19:25:20

--  新、马游2

车驶过一千多米长的柔佛海峡大桥,我们就从新加坡进入马来西亚了。在入境厅办过手续后,我们登上了来接我们的马来西亚旅游车。

马来西亚导游杨先生是一位属马的青年, 第三代华人。他祖父1928年被招募来马来西亚锡矿场先做了七年矿工,后来则在市场上贩卖蔬菜。先生的家史,大概也可以算得上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发展史。虽然先生未向我们透露他家的情况,但从他对马来西亚人文地理历史宗教的介绍中,我们偶然也能捕捉到一点有关他家庭情况的信息。例如他说他叔叔曾在日本某著名大学留学。可见他们家族在马来西亚逐渐地由苦工变成了生意人和白领。先生的父系来自广东新会,母系来自福建。旅游车司机的祖籍则是福建。

来旅游前曾查过1970年代出版的书上的资料,说马来西亚的人口是1100多万,中国血统的马来西亚人及华侨占人口的百分比是36%。不过现在,这个国家人口已有2500万,而华人的比例降到了25%。只是在马来西亚的城市,居民中华人占很大百分比。我们在吉隆坡见到的人,绝大多数长相与我们差不多,有时还真不知道他们也是游客呢还是当地华人。

马来西亚是个伊斯兰国家。据说,由于马来西亚各邦的苏丹皈依了伊斯兰教,马来人也就全都信奉了伊斯兰教。在新山海关,几个极年轻的女职员都身穿深兰色的长袍,围着同样深蓝色、半遮住脸头巾,完全是伊斯兰妇女的打扮。

    虽然国教是伊斯兰教,但马来西亚仍可以说是个世俗国家而不是宗教国家。据导游说他的左右邻居一个是马来人,一个是印度人。虽然大家的种族和宗教各不相同,但每当各自的节日来到时,都会互邀请到家中做客吃饭。可见如今马来西亚各个种族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相处良好。正因为如此,马来西亚才有了今天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从新马边境的新山驱车前往马六甲,一路上高速公路平坦宽阔。路的两侧多是郁郁葱葱的棕榈树林、橡胶林等经济林,但也有自然生长的莽莽丛林。从新山到马六甲行车三个多小时,沿途我们完全没有看到裸露的土地。原野上全是绿色植物。偶见几处村镇,房屋周围也是草地和花木。泥土似乎没有素面朝天的机会。相对来说,马来西亚属地多人少的国家,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才2500万(湖南省21万平方公里,6600万人以上),又地处水热资源极其丰富的热带,不必耕种多少土地就足以养活全国人口。导游说,马来西亚只有30%的土地被开发利用。其他地方当然就成了动物和植物的王国。导游这话我相信。因为我们沿高速公路跑了三个多小时,沿途远望近看都是莽莽丛林,村镇极稀少。马来西亚现在的发展水平虽然已经不低(国内的资料显示该国2000年人均GDP已达3390美元), 但导游说仍有当地土著人住在丛林中不愿出来过现代化生活。马来西亚的发展和管理都不如新加坡。这可以理解。因为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而马来西亚有较为广大的腹地。不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眼前一片绿色使我感到马来西亚是个相当有后劲的国家。而且,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就不比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差。据说前总理马哈蒂尔的想法是让马来西亚拥有8000万人口,这样它就将成为区域强国。而即使拥有了8000万人口(与现在广东省的人口数相当),人口密度也只有广东的一半多一点。因为广东省的面积只有马来西亚的一半多一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六甲,荷兰红屋

傍晚我们进入马六甲市区,先在一家华人办的餐厅用晚餐。晚餐的饭菜完全是中国式的,餐厅的服务员也全都会讲广州话。晚餐后我们到酒店住下。酒店三星级,大堂不小,而且有一个伊斯兰清真寺风格的漂亮穹顶。我们住在十四楼。

    晚上睡得不错。当然睡眠时间稍显不足。早餐在酒店餐厅用,是自助餐,花式品种与新加坡的酒店差不多,质量都很高。

    早餐后我到酒店外大街边,想用摄像机拍一点马六甲街景,谁知摄像机拍了一下就停了。原来镜头上都沾满了水汽。马六甲这地方真是潮湿。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华人最早来马来西亚时就定居于此。在新加坡时就听导游说过,“土生华人”(华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后代)最早出现在这里。从市中心区的面积看,马六甲与中国的一般中等城市相当。而从街上行人不多来看,马六甲的人口应当比中国一般的中等城市少得多。

    马六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该市周边环境之优美良好。例如在城市的外围,就看不到在中国所有城市郊区都能见到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这里的城郊无菜农种菜供应城市吗?我想应当是这样。从导游介绍的“华人主要在城市从事工商业。印度人多在种植园做工”,从一路上并未见到耕地及农户在地里耕种,我想这里的蔬菜等农产品应当出自商品化的种植园,而不象中国那样出自一家一户的小农菜地。

    马六甲的市郊伸展得很远。这是我从乘车进、出马六甲市中心区所花的时间得出的判断。马六甲郊区的建筑物也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总的感觉是这些建筑物新、现代、漂亮,尤其是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很大,周围有大片大片的碧绿草地和树木。马六甲城市与郊外的景象,使我感到马来西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后面是马六甲海峡

    在马六甲我们首先游览了荷兰红屋和圣地亚哥古堡。从圣地亚哥山上的这座古堡处,我们还能眺望到几百米外那久闻其名的马六甲海峡蔚蓝色的海面。这些都令我心情激动,同时产生一种历史苍桑的感觉。然而最令我心情激动、并产生出一种庄严感和崇敬感的则是三宝山(又译三保山)上那二万多座华人坟墓。

    导游说,三宝山上有六万多座华人坟墓,不过现在能够数出来的是二万几千座。这些墓都是中国传统的式样,有的建造得很有气派,有的则很简单:只是一方墓碑一堆黄土。这些墓年代最早的是明朝葬下的。据资料说, 1460年明朝公主嫁给当时的马六甲国王,马六甲国王就将三宝山赏给了随公主而来的五百随员。于是,华人就在这三宝山周围,在马六甲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六甲街景

旅游车沿着环三宝山的马路缓缓行驶,我对这一座一座进入我眼帘的坟墓行着注目礼。我心里在说,同胞们,我们来看你们了。

关于这些坟墓,导游还讲了一桩令我们十分感动的事情。由于三宝山位于城市中间,早几年政府曾想平掉山上的坟墓搞开发。然而,全体华人不答应。他们说,这座山上埋的是我们的祖先,平掉他们的墓就是挖我们的根。如果这样,我们华人还有地位吗?由于华人团结抗争,马来西亚政府只好放弃平坟搞开发的计划,但是要求华人每年交200万元(马来西亚币,约合500万元人民币)的土地税。有的华人说,这个好办,这笔钱由我一个人出好了。但华人社团说,不行,这是全体华人的事,我们都要承担。他们发起跑步运动,很快募足了税款……。

    导游说,三宝山是海外最大的华人坟场。而我认为,三宝山应当是除山东曲阜的孔林之外,全世界最大的华人坟场。当然,三宝山远远比不上曲阜孔林那样气派和威严;因为它只是一处平民的墓地;然而三宝山却不象孔林那样杂草丛生、树木横长,虽有十万座孔子后人墓但参观者却看不到几座。三宝山上的每一座墓,人们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因为三宝山虽然遍地绿草, 但草却是短短的; 三宝山虽然满山有树,却树又是疏疏的。由于华人社团对山的精心管理,所以整座山干干净净、清清朗朗。这使我们不由得在心里说:我们在海外的兄弟干得真不错!这满山的墓,使我感到象是满山的精灵。他们是马来西亚华人的祖先,也是我们的祖辈。数百年来,他们在马来半岛传播了文明之火,与马来西亚其他种族的兄弟一道建设了这个发展迅速的美丽国家。

参观完三宝庙三宝井三宝山,我们离开巴六甲前往吉隆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为纪念郑和而建的马六甲三保庙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4/10 20:25:18

--  

从哥巴兄的照片和文章看,马来西亚确实很漂亮!

在东南亚,应该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吧?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4/10 21:11:03

--  
哥巴只到过四个东南亚国家,不过得出的印象是,东南亚国家的自然条件都不错,生存环境好于中国。当然,根据有关资料,在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当是除新加坡外最好的。他们国家本来就资源丰富,又从英国人那里继承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社会管理制度,这使他们国家实现了社会发展的跨越。关于马来西亚,哥巴后面还有文字和PP介绍。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4/13 22:49:06

--  
欣赏了,静候下文。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7/5/6 22:48:07

--  
出境护照好办吗?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5/7 11:11:46

--  
出国的护照,现在应该很容易办了。我住在广州,广州已放开居民办护照。只要到区公安局的办证中心填个表,交上照片和200元的办证费,15个工作日就可以取。另交15元钱,还可以快递到家,十分方便。长沙的情况可能也差不太多。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5/7 19:46:17

--  
等等 !你五一不是在长沙吗?怎么又跑到马来西亚去了? 等下文呢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5/7 20:44:20

--  

哥巴腿长呀,可以到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