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衡阳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12)
----  “大有作为”的日子(记事连载,11月7日更新)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2&id=44611)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0/30 10:58:01

--  “大有作为”的日子(记事连载,11月7日更新)

“大有作为”的日子

五十年代生/文

[开篇]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声音在那个年代里曾响彻云霄。

  虽然生于农村,且由“贫下中农”抚养长大,因为吃的是“国家粮”,仍属城镇青年。走出山村三年后,刚高中毕业的我,只得又“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5年2月,大年刚过完,我就挑着一床棉被,几件旧衣,告别外公外婆,来到我插队的地方,祁东县一个叫张家湾的生产队。本来我是一个人去的,说来凑巧,去生产队之前先要到区政府拿介绍信,却在区政府碰上我妈妈——她在另一个区当公社书记,这天有事路过此地——她感到莫名其妙,问“你去哪?”,我说我插队,去张家湾(妈妈知道我会插队,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去了)。就这样,拿上介绍信,妈妈陪我一道来到了生产队。

  到了生产队,没有任何仪式,迎接我的是村民沉默而陌生的注视。当知道我是来插队的知青时,人们才象炸开了的油锅议论开来。村民们纷纷议论着我,那些言语可都不客气。议论声里,最响亮的是:“来个这样子的人,放牛都嫌小”。说来也抱歉,那时的我形象可真是有点太不起眼:虽年过十五,却身高仅1米59,体重69斤(34.5公斤)——但就是这个“放牛都嫌小”的人,插队一年后,变成了身高1米70的小伙子,三年后,当他离开生产队时,全村人设宴为他送行,鞭炮从村里一直放到公路上,整整一里路。这是后话。

  一起来插队共有4人,那3人已先我到了队里。因此,吃住的一些设施他们都已搞好,我放下行李,铺好我的床就算安置完了。见没别的事,妈妈吩咐几句就走了。

  刚刚走出校门,我们的内心还那样的幼稚,还无法预料未来的日子有哪些艰难困苦在等候我们。。。。。。只知道,从此以后,我就要独立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插队务农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56:33

--  “大有作为”的日子之:初尝孤独

  我们被安排在村东头五十几步的一栋独立的土砖瓦房里,这里以前是村里用来放杂物的地方,共两间房。我们来之前,生产队长派人将屋子稍做了修缮:一间屋前后各有一个窗户,作住房,窗户糊了一层报纸,房里用木板架了两铺床,两人共一铺;一间屋只有一扇门,没窗户,作厨房,房里用土砖砌了一口灶。据说,上面为我门知青是拨了安置费给生产队的,用于为我们建房和添置基本的生产生活用具。队长对我们说,房子是差点,暂时住着,新房以后再建(其实到最后也没建)。

    四个知青,四个小伙子,四个懵懂少年;一个缘由,一个目标,一个奇异的组合。

    初到一起,也许是知道以后长期要在一起生活了,我们倒并不显陌生。论年龄我最小,又是我最后一个到生产队,他们就自然地大哥般地居我之上。不要我动手,他们煮饭炒菜。以水代酒,四个漱口杯一碰,一个新“家庭”的组成仪式就完成了。

    我们插队的四个人,除我离家较远一点,他们三个的家都在距张家湾不到三公里的区政府所在地。因还有些东西未准备齐,晚饭后他们三人都回家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

    夜幕降临后,四面漆黑,因为不熟悉,我一步也不敢走。寂静的村子好像连一点喘息声都没有。我只得独自坐在床上,凝视着油灯的点点星火。在此之前,都是跟哥哥(或同学)同睡一床(屋),从来没有单独过过夜。那一夜,是什么时候睡着的,睡得怎样,做没做梦,我已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一个人竟睡着了,没有哭。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11/1 11:19:24

--  

嗬,五十年代下乡跟我当年下乡年岁相仿,只是晚了8年。你下乡我巳返城3年多了。一般做法,如有关系的地方都会下在那,有母亲在公社任职更多点照应,是否家里特地让你经点风雨?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1/1 11:59:54

--  友情复:(五十年代生)“大有作为”的日子(记事连载)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1/1 19:44:29

--  

 
先不跟帖,等你连载完,期待!

                夜深人静 留言


        不妨跟帖。由于我不常写文章,加之打字又慢,很难一气写完。一天一点点,想到哪写到哪。有你们的跟帖,可更激励我的兴趣和热情,有大家的不断指点,也许会更完美。

  谢谢期待!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1/1 19:58:54

--  
以下是引用老灯火在2007-11-1 11:19:24的发言:

嗬,五十年代下乡跟我当年下乡年岁相仿,只是晚了8年。你下乡我巳返城3年多了。一般做法,如有关系的地方都会下在那,有母亲在公社任职更多点照应,是否家里特地让你经点风雨?

  我也不知道在公社任职的母亲是否为我的插队找过有关部门,但肯定没有“特地让你经点风雨”的想法,只知道那时的人对党对毛主席很虔诚,一切听毛主席的话,服从党的安排,我的父母尤其如此。其实,我妈当时如果“活动”一下的话,下到“场里”——农场、林场、茶场之类的地方是完全可能的。在我们县,下到“场里”比插队要好得多。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1:27

--  
以下是引用友情周末在2007-11-1 11:59:54的发言:


  谢谢友情板主!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1/2 2:25:23

--  
以下是引用老灯火在2007-11-1 11:19:24的发言:

嗬,五十年代下乡跟我当年下乡年岁相仿,只是晚了8年。你下乡我巳返城3年多了。一般做法,如有关系的地方都会下在那,有母亲在公社任职更多点照应,是否家里特地让你经点风雨?

  五十年生估计没有沾母亲的光,因为“去生产队之前先要到区政府拿介绍信,却在区政府碰上我妈妈——她在另一个区当公社书记,这天有事路过此地——她感到莫名其妙,问“你去哪?”,我说我插队,去张家湾(妈妈知道我会插队,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去了)。”这个我信,那个时候的干部很纯,常常以身作则,从不谋私。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11/4 0:59:30

--  
盼后文连载.写得好嘛.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1/4 20:18:22

--  
以下是引用李政协在2007-11-4 0:59:30的发言:
盼后文连载.写得好嘛.

谢谢政协板主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