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衡阳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12)
----  神秘古堡群 疑为明建文帝避难所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2&id=43298)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17 20:23:07

--  神秘古堡群 疑为明建文帝避难所

湖南新田发现神秘古堡群

疑为明建文帝避难所

摘自红网

   湖南永州新田县的大冠岭上发现神秘古堡群,大冠堡内共有17个房间屋基,总面积7000平方米。专家推测,古堡应是某位有特殊身份的尊者所为,极有可能就是因“靖难之役”丢了皇位的明建文帝朱允炆,而古堡群可能是他的避难所。

一条石板路在山间蜿蜒,最后到达山顶的古堡

古堡高大的外墙遗址,

在秋风中默默诉说着历史沧桑。

通过房墙屋基,可知堡内共有17个房间。

现场找到的一块明代瓷片,

为古堡的年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佐证。

           狭小的城门仍然存在。

     雄踞山岭,但十分隐蔽,这样的古城堡虽在当地有五处之多,但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有专家考证后疑为明代建文帝避难之地!湖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在湖南永州市新田县大冠岭考古论证这一古城堡群时,发现它是湖南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堡遗址。
  
  现场找到一块明代瓷片
  
  出新田县城,往西南方向行驶约20公里,便可见大冠岭在南面山头绵亘。沿着规则的青石板路一路走去,大冠堡残存的城墙偏远远显露在山岭的最高处。
  
  登上古堡遗址,通过房墙屋基,可知堡内共有17个房间,同时古堡城墙上开有东、西、北三门,却无南门。湖南省文物局研究馆员谢武经曾对大冠堡进行了仔细勘测:古堡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内城墙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原高度5-6米)城墙上的走道平均宽度约2米。古堡城墙上东门门洞高3米,宽1.5米;西门门洞高2米,宽1米;北门门洞高2.5米,宽1.2米。
  
  古堡所处山头为喀斯特地质结构,因此山顶无水。但除房屋外,古堡内还有两个蓄水池,蓄水池长、宽各10米左右,深约5-6米。每个蓄水池能蓄水500-600立方米。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推测说,蓄水池满水可供数月之用。
  
  整个城堡为手工精细的青条石砌成,青条石小的几百公斤,大的达2000公斤。城墙及房屋建筑中的条石间,用三合膏(石灰、糯米饭、桐油为主的混合物)粘合,而蓄水池内底部用于粘合缝隙的,也是三合膏。
  
  令考古专家团疑惑的是,整个大冠堡没有任何文字、碑刻和雕饰,无从确切考证其年代。后在现场寻找到一块瓷片,可确定为明代用瓷。
  
  附近山头有四个卫星城堡
  
  谢武经还介绍说,不久前他在大冠堡考察时发现,其前后左右约5公里内的范围里,又有4个卫星城堡。“这些城堡都在山顶上,与大冠堡遥遥相望;很显然,这都是为大冠堡而设立的。”
  
  谢武经认为,这些卫星城堡的规模虽然没有大冠堡大,石料加工也略显粗糙,但绝非一般的山寨可比。
  
  堡主疑为明代建文帝
  
  大冠堡到底建于哪个年代?其主人到底是谁?这一切仍是个待解的谜!
  
  谢武经认为,大冠堡的建筑年代,应在明代或清代以前,“因为新田建县始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如果是新田建县以后的建筑,县志中应有记载。从建筑风格看,大冠堡也应该是明代建筑。”
  
  何强却提出了另外两个可靠的依据:“大冠堡的城墙和房屋建筑中的条石间,用三合膏粘合,而三合膏在元代以前是没有的,特别是在明代建筑中格外流行。”同时,在现场找到一块明代瓷片,何强据此推断,大冠堡应建于明代。
  
  至于主人是谁,各位考古专家意见不一。谢武经认为,可能是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被叔叔夺去帝位只得云游四海,后到新田避难,而古堡就是为了保护他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也曾说他“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水,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地”。
  
  而对此,何强作为官方——湖南省文物局领导却显得相对稳妥。他表示,由于对古堡没有任何文字或者碑文的记载,需对古堡作进一步考古挖掘和土层分析,才有可能找到确切答案。
  
  古堡群将申“国保”单位
  
  何强经过考证发现,这些古堡都具有明显的军事戍守性质,“比如它们都雄踞高地,视野开阔,有些还建有炮口和巨大的蓄水池”。据此,何强推断,古堡群应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物质遗存,“对研究湘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军事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应该积极申报成为‘国保’单位。”
  
  文物专家曹砚农非常认同何强的观点。他认为,大冠岭古堡群比江永的上甘棠古村落(国保)和凤凰的南长城(国保)毫不逊色。“保存如此完整的古遗址实在难得,在湖南这是唯一,这是一处很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要马上申报‘省保’乃至‘国保’。”
  
  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然而,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建文帝叔叔)就图谋夺取帝位,以讨伐其身边“逆臣”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今江苏南京),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其出逃的传闻颇多,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10/17 21:37:48

--  
    看不出人静兄还是考古爱好者嘛!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17 22:01:03

--  

    淮羽兄,我哪会考古,在红网看到此帖,值得转过来,加点工,嘿嘿!


--  作者:大千
--  发布时间:2007/10/17 23:12:20

--  
夜深人静:好转帖!冒搞错地方哦。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17 23:17:17

--  
以下是引用大千在2007-10-17 23:12:20的发言:
夜深人静:好转帖!冒搞错地方哦。

嘿嘿,冒搞错!


--  作者:纱帽山人了
--  发布时间:2007/10/17 23:36:10

--  
   充满哲理,给人启迪。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7/10/18 19:13:49

--  

明建文帝朱允炆,而古堡群可能是他的避难所.

应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物质遗存.

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大。不说郑和为他七下西洋,耗资巨大;但就这小小的城池——十七间房屋,能抵挡什么?一个碎瓷片就能证明年代?应该是早期的军事防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