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衡阳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12) ---- [原创]日暮桑田 残阳如血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2&id=36883) |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8/18 21:44:29 -- [原创]日暮桑田 残阳如血
日暮桑田 残阳如血
那个激情的岁月,不论口号如何演变,却掩盖不了当年经济贫穷落后的中国,下乡是为了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安置”实质性问题,可是今天我看到历史又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当年是千百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如今从乡村里回流到了城市与当年知青数量相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形中加重了城市就业压力,我的兄弟姊妹从大型国企下岗失去了工作。 当年知青在农村的磨难,被扭曲的人生,在我们每个知青的心灵上打下永远抹不去的烙印,回首往事隐隐作痛。那个年代接受知识的路断裂了,连接父辈事业的历史也断裂了,我们的事业梦被打的粉碎。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带着心灵的创伤,在黯淡的岁月,仍以青春年华去编织美好的梦境,当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了700个日日夜夜之后,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生我养我的家时,母亲惊异看着疲惫不堪的儿子,娘看到行李惊疑对我说:“儿呀,你咋把被褥行包拧回来了呢?”我说:“妈妈,我招工回城了,在铁路呢。”此时妈妈泪珠如雨,我不知道娘是高兴还是悲凄?两者兼有吧,是悲喜交加,因为儿子终于结束了磨难,这段历史既苦涩又平淡。那个“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年代,是不可抗拒的,过去的历史虽然无法割裂,但愿永远也不要重演了。 知青回城后进厂、待业种种,为了修补断裂了的知识之路,当年的知青在职大、夜大,与比我小得多的小年青一起听课、复习,去圆那早被打碎了的文凭梦,拿到毕业文凭的时候,热泪盈眶,那凝结着多少辛苦和泪?这种喜悦远远超过了我孩子正规大学文凭的付出。当年的知青能够跨越平庸,经历“…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凄楚,是因为知青这一代人懂得在平淡中孕育辉煌。 时隔三十多年后,去年春节过后终于如愿回乡下看看曾经洒汗流泪的地方,看望憨厚的老乡。接近昔日的“渣冲”,仍然是漫山的风化石,几株小草孤独的随风摇晃,唯一改变了的是不见了当年的茅草房。车开下公路进入机耕路段,下车休息片刻欣赏似曾识途找准方向,看到路边有一位年轻的农妇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树荫下玩耍,单纯可爱。于是向母女俩表示友好,发现她口袋里只有一块脏兮兮的红薯干。忽然想起车上还有一袋广州带来的果冻,便飞跑回车上,拿来送给她。那位年轻的母亲在小女孩耳边说了句什么,然后女孩就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感到手足无措。我继续前行,渐行渐远,我无意识看看后视镜,发现母女还站在那里向我招手。 到了生产队太阳已经偏西,整个村庄不见一个男人,老年妇女带着小孩三三两两倚在禾坪晒太阳,一群十多岁上下没有上学的孩子们在谷坪嬉戏,妇女们没有一个我能认识,她们用友好好奇的眼光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向她们打听为什么不见一个男人,得到的结果是:“农闲男人们都进城做小本生意去了,青年人离乡背井打工去了。”我突然为这些留守的孩子们的前途担忧起来,他们的父母为让贫困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恐怕连这些为人父母的自己都没有料到,父辈没有文化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这让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读书无用,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句空话,农村现代化何以实现? 来到曾经熟悉的生产队队部,里面已经是堆满生锈的农具。猛一抬头,蓦然发现墙上留下曾经是我用油漆写的豪言壮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与天斗、与地斗,敢叫日月换新天......”。西下的斜阳照在墙上残留的字体上,我不由自主的伸手一摸,余温尚在,残阳如血! |
| -- 作者:寻境 -- 发布时间:2007/10/20 20:23:33 -- 关键词:上山下乡 文凭梦 留守儿童 时代变迁 感慨! |
| -- 作者:一江秋水 -- 发布时间:2007/10/21 10:17:04 -- 与楼主有深深的共鸣!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句空话,农村现代化何以实现?现在是纳税人在补贴农村,不会永远补下去吧?到那时,农村怎么办?
|
| -- 作者:小城三月 -- 发布时间:2007/10/22 19:56:25 -- 真羡慕楼主用700多个日夜换来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职业,可那时偶却像冬眠的哈嘛,不知啥时春天到来,比你多呆了1700多个白昼,才遇上了春雷,曾也做过黄梁美梦,醒来却面对孤独一个人在知青组的现实,没有自弃,却要像野草那样生存。 |
|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7/10/22 20:56:53 -- 楼主多幸运!只在农村劳动了700多个日子,我可是在农村扎实做满10年.要不是邓小平出山.我和我一样的知青恐怕会在农村一辈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今天看了楼主的文章又使我想起那远去的日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撒在田野里.收获得是一生的病痛,与几乎成为文盲的人生!现在还有多少知青生活在贫困线下,会与下放有关吗?回答是肯定的.
|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22 21:45:15 -- 以下是引用寻境在2007-10-20 20:23:33的发言: 关键词:上山下乡 文凭梦 留守儿童 时代变迁感慨! 以下是引用一江秋水在2007-10-20 20:23:33的发言: 与楼主有深深的共鸣!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句空话,农村现代化何以实现?现在是纳税人在补贴农村,不会永远补下去吧?到那时,农村怎么办?
以下是引用小城三月在2007-10-20 20:23:33的发言: 真羡慕楼主用700多个日夜换来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职业,可那时偶却像冬眠的哈嘛,不知啥时春天到来,比你多呆了1700多个白昼,才遇上了春雷,曾也做过黄梁美梦,醒来却面对孤独一个人在知青组的现实,没有自弃,却要像野草那样生存。 以下是引用晴天蓝蓝在2007-10-20 20:23:33的发言: 楼主多幸运!只在农村劳动了700多个日子,我可是在农村扎实做满10年.要不是邓小平出山.我和我一样的知青恐怕会在农村一辈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今天看了楼主的文章又使我想起那远去的日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撒在田野里.收获得是一生的病痛,与几乎成为文盲的人生!现在还有多少知青生活在贫困线下,会与下放有关吗?回答是肯定的. 寻境、小城三月、一江秋水、晴天蓝蓝,谢谢跟贴。 是啊,无论现代人是理解还是对历史的误解,没有多少人关注知青一代人上山下乡的艰难经历。这一代人被延伸到市场经济改革时代,这一代人并不仅仅是因为都上过山下过乡,还因为我们在改革年代都有着相同的艰难遭遇,而审视改革中的遭遇反过来更能加深对我们上山下乡苦难的理解。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会率先下岗?为什么我们在下岗后难以再就业?为什么我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变动?为什么我们难以从改革的政策中受益?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黄金年华没有书读?是因为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而无法避免,出生年月无法选择,如果晚出世十年,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改革中不会过早下岗;正是因为下岗,我们下放的负面影响才深远地显示出来。下放和下岗,这一代人经受了两种命运,体现了从文化大革命运动到邓小平的经济改革两大时代的转换。从下放到下岗,“知青”一代人的沧桑命运还在延续,过去历经的沧桑正成为大多数知青今日困窘的泉源。 在这里不多说,牵涉到时政一律避免。 |
| -- 作者:五十年代生 -- 发布时间:2007/10/24 15:36:32 -- 我早就想过回当年插队的地方看看,可惜一直未成.当年的老乡怕是没几个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