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呵呵专栏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10)
----  感受真情——朴实的乡情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0&id=42841)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12:36

--  感受真情——朴实的乡情

     县庆的第二天我们几位甘棠的知青和雨晴及远方来的朋友迫不及待回到了晒过汗水,尝遍了甜酸苦辣的故居,几回回梦里回甘棠,梦到的都是甘棠的集市,乐群的山水,乡亲们和蔼的面容,亲切的问候。

今年回家汽车过桥, 

  来到渠江渡口,在新修的桥上我们徘徊了很久,拾起以往零星的记忆,当初过江靠摆渡,有时摆渡停了,就是住在江边的知青送我们过河

当年读大学,在此和许多朋友告别。

 

 04年回去时大桥在建,还是摆渡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17:36

--  

走在大桥上,雨晴和富裕中农在说什么

  

  对面火车来了。赶快照下来

  

  在此留个纪念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18:06

--  

一踏上甘棠的这块土地,几十年没回来过的富裕中农,念想,子耿子万分激动,迫不及待的寻找当年的痕迹。

  昔日的粮仓是我们到公社的第一站,那天就是在此等着社员领大家回去

  现变成了烟叶仓库。

  

  见到还在老地方的理发店,富裕中农好兴奋,想起当初从理发店出来,用手摸摸头,随后将头向左一摆,

  再向右一甩,好不惬意。

  

  

  走在老街上,子耿子左顾右盼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18:25

--  

到当年的公社礼堂,今天的敬老院参观时,想不到这里还有一位当年下放在平原9队的长沙知青杨顺崇。见到他时,心里好酸,女同胞的眼睛红红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当时我们一人给他100元表示点点心意,要他好好生活。下次回乡我们还会去看他的。

  杨顺崇对我们说:他是长沙一中初68届毕业的,后来在老吴那里查到了杨顺崇的名字以及和他一起下放的知青,和他说的一样。有同学认识杨顺崇吗?

  

  看到他的笑脸,我们舒畅了一点点

  

  围观的乡亲们,希望你们以后好好待他,拜托了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好酸,不知说什么好

  

  只有遥祝杨顺崇晚年幸福、平安!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19:15

--  

供销社还是老样子

  

  过了供销社,大家记起了富裕中农写的甘棠坳的小石桥,他们在离开甘棠坳以前,在小石桥前照的照片。小石桥找到了,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照相的位置,一问,原来此小石桥非彼小石桥,换了地方,难怪左看右看就是不像。

  管他的,照一张再说

  

  水不干净,还有人在洗衣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19:45

--  

新的镇政府门前

  

  

  富裕中农是我见到的回乡探亲中最重感情的人,到公社一见到我们队开连,两人拥抱在一起,

  流泪满面,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20:41

--  

乡民们热情迎接


  回到队上就像回到了家,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老乡们见到我们回来。纷纷迎了出来。

  见到你们格外亲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21:08

--  

和大嫂,二嫂

  

  我们队当年最强的劳动力,现在也老了

  

  和我一起当赤脚医生的开月,头发全白了

  

  

  两次回来都是爱生几陪我们到处看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21:43

--  

一到队上,富裕中农就急着想去看他们开的大寨田,下雨也不怕,冒雨前往。

  大寨田

  

 


富裕中农的文章


 大寨田    文革十年,农业学大寨也学了十年,我们在农村的时候,正是推行大寨式评工计分的时候,把老老少少的积极性都评掉了,学大寨越学与大寨越不像。我们队也开过荒田,其实就是把一些以前撂荒的田重新开出来种水稻。由于本来就地多人少,为学大寨开荒而开荒,开出来的多数还是一些卫生田,单产能有一两百斤就不错了,开了也没因此增加多少粮食。可是我们还真正像大寨人一样战天斗地,改造了一块地,但是这与生产队集体无关,说的实际上是我们知青的自留地。

    我们刚下乡,生产队给我们分了两块自留地,按照当时的标准,每人两平方丈,九个人不到三分地。一块是熟地,在大园,可是由于接近村边和队上的仓库,每每是长得极好的青菜喂饱了从篱笆中钻进来的鸡和鸭,如果进来的是一头猪,那就更糟了。另一块在村后的山沟里,原来是队上的一块红薯地,高高的山高高的树夹着一个山冲,很陡的坡地,种辣椒倒是好地方,种青菜就不行了。随着我们人数的增增减减,大园的地后来也叫队上收回,分配给新迁来的社员了。这样我们就剩下村后一块地了。

    山冲中的地由于坡度太大,既不保水也不保肥,土地也很贫瘠。我们种了几年,下了不少肥也花了不少功夫,地渐渐肥沃了,各种菜都能长,但是坡度太大,长也长不好。我一直想把这块地好好的改造一下,可是那时正是我们接受再教育的时候,不出集体工去整自留地,恐怕谁也不会同意,真要做了,可能我这个富裕中农也当不上了,非得戴上富农的帽子接受批判啰。好在后来政策逐渐宽松,我这个想法才得以实现。

    74年,小鼻子上大学,队上只剩下我和萝卜皮两个长沙知青,我们这个知青户还有五个靖县知青。他们来后基本上延续了我们的共产主义生活方式,大家一口锅吃饭,一起出集体工,收入一起花,所不同的是按照各人的工分,一部分分红在年底可以拿回去。这是因为靖县居民的条件比起长沙知青来还是差了很多,记得我有一次到“莲莲婆”家去玩,看到来了客人,莲莲婆的妹妹出去买菜时,专门买了一个鸡蛋,作为请客用,她弟弟(8岁)则在下午游泳时到河里抓了几条小鱼,做了一碗汤。

    这时我成了队上年龄最大的知青,山中无老虎,我这个猴子也就当一回大王。秋天收完晚稻,队上放三天假,我把几个新知青召到一起,开始改造我们的大寨田了。

    因为是种熟了的菜地,不能简单地平整一下了事,把熟地整成了生地可就得不偿失了,那样菜反而长不好,不如不整。但是要想把坡地改成梯田一样的菜地,依然肥沃,难度可就大了。我把这块地的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原来菜地的种植层,这是肥沃的熟土;第二类是从路边、坡上以及坎上表层带草根的浮土,这也是肥沃的土,但是必须沤熟了才能用;最后就是底层的生土了。我们先把熟土全部一担担一道坡地上放的空地上,堆成一大堆,再把浮土同样堆成另外一堆。然后才开始把坡地改成梯田的模样,高处挖低处填,敲紧压实,留出路来。回填的时候,我们还把周边山坡上的草割下来,点到底下做肥料,再把浮土铺到底下一层,最后把熟土盖在上面,这样平平展展的一块菜地就形成了。

    整个工程做起来相当麻烦,比队上开荒田要复杂多了,劳动强度也要大很多。因为是自己的自留地,大家干起活来都十分卖力,也十分认真,连平时出工有点吊儿郎当的小刘也干得很起劲。三天的功夫,我们把一大块坡地改成了三块平地,可种菜的面积比以前还大,因为增加了不少肥料,种植层也厚了很多。

    地改好了,我们让地里的草沤了十来天,在上面种上了白菜、萝卜、雪里蕻等冬菜。也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确实如此,总觉得这一年的冬菜长得特别的好。可惜的是当年的冬天我就招工走了,没有充分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们队的几位靖县知青都十分青春可爱,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样子。三个男生有邓高潮--五个人的核心,积极能干;一位个子大大的小刘,稍许有点调皮,爱发点牢骚,但很真诚;还有一位名字记不清了,但小小的个子,长得非常结实,整天笑眯眯的,说话也很风趣。两个女生,莲莲婆(匡林英)和霞妹子(聂双霞)。比起长沙知青来,他们少了一分压在心底的悲愤,更朴实单纯也听话肯干,显得更阳光一些。常想他们现在过得怎样了,如果有机会真想再见到他们。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12 16:22:22

--  

去屋背冲里的路,那口井彭x没忘记吧
  

  看到照片就知道富裕中农当时在说什么了

  

  屋背种菜的整条冲